陳智德
因著創作課的先天局限,大部分創作課都只能作為一般的課程,也許會是一個具有系統、設計精密、活動多樣的課程,對大多學生來說,不失為一個頗有趣味、又不難應付的課程,但對導師來說,卻有點小題大做,最終其實是訓練導師的耐力,遠多於訓練學生的創作。
社會發展到某一地步,實在難以回頭,目前的模式有它的道理和緣由,無從逆轉,也不容再質疑,只能順其趨勢,或者盡量在那制度之中把事情處理得較好。也許由於個人的一些負面成長經驗,每感正規課程總有反效果。其實一個人是如何在成長過程中發現文藝並真正喜歡文藝的呢?似乎絕大多數都在正規課程以外,所以我也很懷疑,學生在創作課或文學課中,有沒有可能會真正喜歡文藝?具有文藝心智的學生,經過課程的洗禮,應該拚死阻截文藝的入侵才對。我們竭力去做的,或許多中學寫作坊導師孜孜不倦地努力著的,只是盡量把那無可避免的反效果減至最小,循循善誘學生不要過度憎厭文藝、蔑視文化和矮化創作。
的確是有另一種開導的渠道,但那靠賴民間自由的文化氣氛,包括文化刊物、報紙取向、編輯視野、書店經營模式、文化藝術活動性質、學術風氣、文藝界內部的推動等等。我們對課程可能過度組織,對學生過度呵護,對文化環境卻過度不顧。造就一個文藝青年尚且不易,造就一整代人的文化氣質,還須正規教育以外的許多因素,那遠超所謂百年樹人的努力,也許更須眾樹成林的土壤、氣候和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