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金融中心。資料圖片
吳世娟 香港國情港事評論社
有道是「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在新春團拜中說,將在今年三月全國人大審查及通過的「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將對香港定位有較以往規劃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表述,把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定位表述得更加充分、更加具體。他預言,香港必將搭上國家快速發展的快車,實現自身的更大發展,同時香港也為國家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這是國家的遠慮,彭主任的遠慮。但是,香港自身的遠慮呢?我每日在電腦網絡上看到的情況,感到香港自身遠慮不足,講到未來意見紛紜。
一是應否將香港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是否一納入便是沒有「一國兩制」,香港就內地化?我以為,香港回歸十多年來的事實,對這一憂慮是多餘的。就以國家過往五年「十一五」規劃完成情況及香港去年經濟狀況而言,如果沒有國家過去五年由經濟總量1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今年近40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由1,7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香港去年本地生產總值就不大可能增長6.6%,香港有賴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採取各種措施作出實質性的支持。香港社會對此是有共識的。既然如此,將香港納入「十二五」規劃不但不與「一國兩制」相矛盾,而且應該是「一國兩制」的優越性表現。
二是將香港納入「十二五」規劃,發展經濟,市民能得益嗎?民生能改善嗎?回答應是肯定的。但是,要承認這個問題提得好。要承認,香港回歸十多年來市民享受發展成果是不均衡的,但是,如果經濟不繼續發展,不納入「十二五」規劃,問題就更多。
因此,香港要積極主動抓緊發展,又要從長遠、從根本上去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解決地產業上的「三高」問題,從合理的「再分配」角度上統籌民生問題,實行全民退休制度,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和學前免費教育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