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古琴演奏家陳雷激
在我們對西方古典音樂的了解已變為一種通識時,中國民樂的魅力似乎反而有時被人們所忽略。而在今年香港藝術節所精選的音樂節目中,卻特別以「樂旅中國 V」的精彩音樂之旅,將民樂的活力與作為國粹的傳統生命力展現給所有音樂聽眾。事實上,「樂旅中國 」的旅程自07年開始,便已是香港聽眾了解21世紀大型民樂作品發展的必然選擇,連年載譽,而今次樂旅的特點則是,匯聚多位音樂教育英才,將學術的導師風範與作曲家本身的特質結連出美妙的、行雲流水般的聽覺體驗。
亦古亦今的民樂情懷
令民樂能夠長久煥發勃勃生命力的首要基石便是加深人們對它的認知,只有更多了解、欣賞優秀民樂作品,方能感受到其中跨越語言的音樂思潮和傳統智慧。現代大型民族音樂的誕生與不斷轉型豐厚,為其承傳增添了無限活力。「樂旅中國」多年來的宗旨正是繼往開來將民族音樂「活化」令聽眾品嚐最時尚的現代大型民樂作品。今年的「樂旅中國V」音樂會,香港中樂團更特別關注「教學相長」、不拘一格的作曲貢獻,將詮釋包括鄒向平、姚盛昌、李濱揚等多位各地著名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的優秀作品,其中《幻想的色彩》、《補天》、《聽雁》等曲目更是世界首演,將帶領觀眾進入高品質的民樂聽覺意境。
而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委約作品《東平夢》等樂曲,則將帶領觀眾穿梭亦古亦今的情懷,進入神話、自然與抽象的國度,其間既有傳統音樂的美,也有現代旋律和創新演繹;在當下社會近年大談活化古蹟的同時,民樂的創作也在不斷「活化」彌新,人們對現代民樂多元化的渴求,促使近年民樂創作趨勢愈加注重浪漫的元素活用。
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閻惠昌認為:「20世紀中葉到後期,中樂作曲的創作追求一種先鋒性,但有些音樂表現不夠人性化。21世紀後作曲家開始回歸浪漫,回歸古典,創作的作品在追求創新的前提下關顧觀眾的接受程度。」而對觀眾來說,買票欣賞全新民樂作品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修養。這亦說明如今本土音樂聽眾已開始習慣通過藝術探索滿足自我。
桃李滿門不忘創作靈感
著名樂評家周凡夫認為,懂得教作曲的老師,不見得都在作曲上有所成就;但寫出好作品,在創作上有所成就的作曲家,往往會為音樂學院聘請擔任教授,這種「學而優則仕」的現象,十分普遍。但桃李滿門之後又是否會因創作時間的減少,而疏於尋求創作突破?今次「樂旅中國 V」旅程中的音樂家們,卻顯然並未「停產」轉型為純粹的音樂教育家。他們在發展音樂教學的同時,也並未忘卻不斷追尋創作靈感。故此,組成這套全部出自音樂院校任教或任職的作曲家之手的作品,不但罕有,更蘊藏了一眾民樂大師們所花費的大量精力,與他們對創作的熱忱情意。
周凡夫曾撰文寫道:「肩負承前啟後重責的作曲家,既是作曲導師,即使在音樂創作上並非『刻意』,但下意識地亦會在作品中發揮『示範』及『指引』。」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他們必然會對自我有更高的要求。而今次的演奏家們,也同樣具有極高的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領悟與造詣。將進行古琴演奏的嘉賓大師陳雷激,曾於2008年京奧開幕式上表演《太古遺音》一曲——象徵文明畫卷的中國宣紙在幽遠、肅穆的古琴聲中展開,舉世矚目。而將參與演奏《楓橋夜泊》的古箏演奏家祁瑤,身兼作曲家及副教授等職務,更被柏林《晨報》稱為「手指間滿了魔力的偉大的演奏家」。這些底蘊濃厚的演奏家們在深入理解作曲家的創作語言後,再為樂曲注入自我感情,最終便呈現為渾然一體的國粹音樂風景。 ■文:賈選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