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退休正是享受人生的好時機。 網上圖片
陳曉鳳
時光更迭,不知不覺之中,北京人的傳統價值觀比30年前有了極大的變化。
活出「自我」
30多年前的北京人,多數生活在嚴肅的信仰中。從鍋爐工到女幹部,精神世界都是由上而下灌輸而來的大一統模式。雖然天天白菜豆腐,卻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從白髮蒼蒼的老者到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把「主義」看得比吃飯重要。孩子從小就只知人分兩類:好人與壞人。標準是革命者還是反革命,有產還是無產。
而今,北京不少年輕人卻信的是「有用即真理」。艱難的謀生讓他們沒工夫考慮信仰。如何考得雅思、托福高分,爭取去國外名牌大學讀書,找個高年薪的體面工作,買上房子,這些都比信仰更重要。在很多80後看來,活著逃回家的大兵比為主義犧牲的志士更讓人佩服。什麼能帶來實惠,大家就信什麼。如果真要信什麼,就信善惡因果報應。忠誠、善良、慷慨這些德行,只與個體生命意義有關。他們捐款做慈善,孝敬父母,都為的是自己心安。除了為求職方便,年輕人不再渴望加入黨派,網友、歌友、環保組織盟友,這些社會關係遠比加入黨派更重要。從前北京人一切依賴「組織」,現在一個胡同老太太都會說,我得「活出自我」。
女性不再弱
80後出生的時候北京人還重男輕女,生了兒子沾沾自喜,生姑娘的低人一等。80後長大後,生女的卻比生兒的人家更可心。現在北京人更樂意生女孩兒,不僅因為女孩兒小時更可愛長大更體貼,還因為北京女性的位置正在超過男性。從小學起,女生學習成績就普遍比男生好;入職場後因更有韌性,女性的專業水平甚至會超過男性。最近單位招聘,本想都招男生以方便頻繁出差,沒想到考試後成績最優秀的應聘者,竟都是女生。金融、文化與服務業發達的北京,特別適合女性馳騁,女強人便層出不窮。夫妻同在社會上打拚,幾十年後每每是妻子的社會位置高於老公。「女不如男」的觀念正在改變。妻子賺的比老公多,女長官領導男下屬,女教師比男教師更受愛戴……北京女性的性別優勢,正在更廣闊的空間被挖掘出來。
「女主內」的觀念也悄然變化。很多家庭是女強人在外打拚,下崗男在家看孩子。角色變化之下,北京女人變得更大氣、果斷、理性:相比之下,從前以「大老爺們兒」自詡的北京男人,有時倒顯得柔弱,遇上事畏首畏腳。北京人感歎,如今怎麼陰盛陽衰了?
家族中女性位置也在變化。有北京婆婆提起兒子結婚便說:「把兒子『嫁』出去了!」婆婆看得明白,人家的獨生女比自己的兒子還嬌貴,要是婆媳一個屋頂下過,還不得伺候倆「小祖宗」?所以機靈的婆婆巴不得小兩口出去單過。結婚買房不再是男方的責任,女方也得出錢。
偏一些北京男孩兒「怯內」成風,一結婚就成了媳婦的「下級」,淨忙著討好丈母娘了。相比之下,女兒反倒更惦記父母,出閣了照樣讓爹媽疼。婆婆忙著唱歌、跳舞、旅遊之時,丈母娘倒成了看孫輩的主力。兒童醫院的醫生都知道,現在帶孩子看病的多數都是姥姥。有的婆婆為了更超脫就對親家建議:孫子以後就姓您家姓吧!
在北京人心裡,生兒養老,正變成生女養老。
「老來俏」成時尚
北京獨子一代的父母明白,養老靠兒女不太可能,不想拖累「獨苗們」,就決心一切靠自己,靠社會。更重要的是:盡量延緩衰老。30多年前,年過半百的北京女士穿件鮮艷衣裳都怕人說老來俏,現在北京老女人卻比著俏。年輕時不敢穿的漂亮衣服,老了一定要買來穿穿。社交場上那些裙裾輕盈、長髮飄飄的時尚女士,報出年齡來說不定要嚇人一跳。
30多年前北京人一退休,想的就是要等死了; 現在北京人把退休看成人生第二春。不用再辛苦謀生,正是享受人生的好時機。他們開闢新事業,上老年大學,參加公益活動,冬泳、唱歌、跳舞,忙都忙不過來。書店裡買新書的,北圖看書的,很多都已兩鬢斑白。忙了半輩子才混到有錢買書、有工夫讀書,如何能不珍惜?前幾天看北大荒藝術團演出,年過花甲的兵團戰士,一招一式依然青春煥發。北京「新老年」的心態比上輩要年輕十幾歲。經濟發展、文化程度都影響著人的生理及心理年齡。西北農村年過半百的婦女與北京同齡女士站到一起,看起來簡直是兩代人。「老來俏」不再被人嘲笑,而成為時尚。
及時行樂
30年多前,北京人等待幸福。忍耐今天的苦日子,是為了明天能過得好些。他們剋扣現實的享受,一分一分地積累財富,為一台彩電,一個大衣櫃,一輛自行車,一個高價煤氣瓶而奮鬥。有人半生寒酸,就為風風光光給兒子娶媳婦。那時我的一位女工友為了買手錶和自行車,幾年的下飯菜就是自己在單身宿舍裡醃的蘿蔔乾,還偷偷去賣過血。節儉到極點的北京人幾十年後發現,含辛茹苦存的錢早已貶值成了個可憐的數字。
當下北京年輕人更看重眼前的快樂。獨子一代集幾代人的關愛於一身,從小就習慣太陽升起的每一天都美好。父母用節衣縮食換來他們兒時的酸奶、麥當勞和烤肉,成人後他們依然為每個小享受而快樂。對北京年輕人來說,幸福感是與物質享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可能一時買不起房,但總能看得起電影,吃得起麥當勞;上班後稍有了點兒經濟實力,就要乘年輕背上LV,開上標裝的中檔車,用上進口化妝品,節假日去個熱門線路國外遊。才幾年光景,小區裡就幾乎家家都有了轎車,多半是年輕人買的。只要有父母提供的住處,有碗熱粥喝,北京年輕人就要及時行樂,而不是等錢包更鼓再說。即使有實力,更多人也寧願選擇貸款買房、買車,甚至買冰箱,那樣活得更輕鬆。
「家」的多元化
從前北京人多是三代同堂,現在家庭變得更小、更多元。夫妻兩人或是加個孩子的核心家庭更多,單身、同居的家庭也更多。年老的父母與成年的子女,都需要獨立空間。經濟條件好了,家庭觀念卻比過去淡了。
幾十年前,同居是「道德敗壞」的同義詞,被發現者要身敗名裂。現在同居家庭卻被社會默默認可。經濟獨立的個體,不靠家庭也能生存下去。「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時代,正成為遙遠記憶。法律及血緣紐帶,甚至不再是家庭的必須元素。一個看來其樂融融的家,男女主人公卻未必扯了結婚證。年輕人下不了決心,老年人被子女反對,就乾脆不要名分地搬到一起。有年輕人過了30歲,也還沒與同居女友結婚,有的因沒錢,有的因事業、學業未成,有的則是家長反對。
家庭的經濟紐帶也更鬆弛。賺錢全上交老婆的丈夫不再被當成楷模,家庭經濟不再由夫妻之中任何一人全權掌管,而是採取AA制。每人有自己的單獨銀行賬戶,共同分擔家庭各項開銷。獨立的經濟空間讓夫妻間少了依賴,感情成為維繫家庭的主要因素。為了面子,有的夫妻即使早已貌合神離也輕易不離婚,而是在一個屋頂下各過各的。
碎片化生存帶來擇偶難,單身者越來越多。不過只要有套住房,單身者也能經營只屬於自己的家。豐富的社團交際場,讓單身者也能容易地排遣寂寞。高樓大廈林立的北京,一些100多平米的房子裡只住一位男士或是女士。他們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默默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與任何人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