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日本地震和海嘯引起福島核電站災難,行文時仍未見曙光,希望事情最終以傷害較小的方式解決。
對所有要處理危機的人,這事都是惡夢成真。「惡夢」的元素:
● 一個一個危機接踵而來,一個比一個嚴重。
● 每個危機都出現最壞的情況,比想像中的worst case scenario要壞更多。
● 核電意外技術上已束手無策,無人知道該怎麼辦。
● 釀成大量人命傷亡,並可能對千萬人造成永久傷害。
● 看不到終局和解決方法,一天捱一天。
事後孔明,我們現在會問:為甚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原爆之苦的日本人,非但沒有汲取教訓,還要在地震帶興建大量核電站?為甚麼明知有美國三哩島和前蘇聯切爾諾貝爾的核電站意外,還不做好安全措施?另外,我們看見首相菅直人大罵東京電力公司不及時向他通報消息,似要把責任推到核電公司身上。固然,事情弄到這般田地,電力公司就該罵,但政府作為監管機構,多年來有否盡過監管者的責任,督促東京電力改進運作和提高透明度,才是癥結所在。
上面幾條問題,我覺得答案是層層緊扣的,必須一起看。日本沒煤沒油,戰後矢志發展經濟和推動工業,大舉興建核電廠是個可行但富爭議的方案。至於明知自己地震頻繁,卻仍興建大量核電站,這中間當然經過很多科學家和技術專才論證,不過並不表示沒有盲點:無論哪一門學科,分析的結果往往取決於背後的假設和數據。如果我們的假設太樂觀,過分相信或然率,或者根本一早已認為最壞的情況不會發生,例如現在所有後備應急措施竟同時失靈,那麼以前的一切危機準備,根本就不堪一擊。
至於監管問題,我想也是日本社會的問題:官僚和面子文化,大機構壟斷資訊,對勢孤力弱的監管人員根本不放在眼內。長年累月的問題,一次過跟核輻射爆發。其實何止日本如此,香港也可能走上這路。
說到尾,危機除了是天災,也是一地文化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