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今天還看莎士比亞,是因為他把一些人生和人性的普遍性課題作深入的探討,以戲劇展露在人面前。雖然他採用的題材是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或將歷史故事擴大想像,但並不能就此說過時。
剛才看了香港藝術節英國「秤不離砣」(Cheek by Jowl)劇團的《馬克白》,便再次帶來上述的反思。過去每逢有劇團上演《馬克白》,人們便說「猛鬼」,說有演員感到舞台的陰森氣氛;有些則說見鬼。這次觀賞不覺鬼影幢幢,是因為「秤不離砣」的現代處理手法。他們一改過往鏗鏘地把莎劇對白唸得落地有聲的嚴肅處理,採用日常說話甚至呢喃的對話方式,時而把一些等閒角色熟悉化。例如劇中國王的守衛便改為一個金髮及腰的女護衛員,她口銜香煙,拿著手機吱喳不停,且合時退至舞台後頭,致令角色帶來生氣而無傷大雅。
「秤不離砣」劇團更去蕪存菁,捨服裝佈景道具而不用,只演莎劇的精華,即發人深省的對白以及對人性陰暗的探討,於是舞台上不見刀光血影,或豪華大廳燈在搖搖曳曳。觀眾只聽見每一下殺人的動作配上的音響,都是必要而充分的條件。此舉當然不能配合每一觀眾的胃口,散場時便聽見有人怪責說期望中的服裝沒有看見,或怎麼連道具一件都欠奉。
弗洛依德曾對馬克白這位徒手弒君殺人奪位者和他的妻子作性格類型的心理分析,說當妻喪心病狂的時候夫則良心發現;然而當夫麻木不仁了,妻卻感到罪孽深重。夫婦兩人像是同一個精神體分裂出來的雙重人格,就像秤不離砣,是一個原型的兩面,這才是「秤不離砣」演出莎劇的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