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日本仙台九級大地震引起的連鎖效應,「餘震不止」,導致人們繼續「腦震盪」。世人對受災者寄予同情,並伸出援手,是人性本善的體現;受災者亂而不慌、表現出相對鎮定有序的行為值得欣賞,更值得學習借鏡,很多中國人和中國媒體也都予以肯定。
當中也有雜音和怪行,比如網上「憤青」的發洩性言論和平民百姓的「非理性搶購」。於是,有些人藉機將之歸類為民族「劣根性」,又上綱上線地把中國文化鞭打一番,語氣不無冷嘲熱諷,我很不以為然。
讚揚某人某時某刻表現出的某些優點時,是否非得把另一個人也扯進去,藉機大挖歷史傷疤?對於日軍當年侵華的血債,我們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為何不諒解一下同胞的惶恐?搶鹽爭米狂購奶粉,只是人性弱點之一而已。
搶鹽那個時段,我正到超市購物,致電一位朋友,她也正在另一家超市,就提醒我多買包鹽備用,我才留意到鹽包貨架空空如也,有些用鹽者慨嘆買不到鹽,只好買豉油取代。若有鹽,我也會順便買一兩包,就成為被嘲罵的「搶鹽者」。
說風涼話的中國「憤青」有幾人?佔了全國人口多少個百分比?而嘲笑中國人素質的日本「憤青」又有多少?可不可以這樣想:遭遇如此兼具天災和人禍雙重打擊的日本人還有心情嘲笑和辱罵中國人的「無知」,這也是大和民族的優越性?在核電洩漏問題的處理上,無論是東電的高層還是日本的官方,初期都在試圖隱瞞和卸責,他們不是日本人嗎?
與其喋喋不休地嘮叨中國文化如何「陰暗」,或嘲笑同胞無知,不如獻計如何加強國民教育,提升抗災意識和應急力。其實,世界很大,所有的民族都有其好和不好的一面,人性本善,屬於全人類;人性的弱點,每個民族或每個人都有一點點。汶川地震時,中國政府的及時救災,災民之間的互相扶持,屬不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呢?所以,何必妄自菲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