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書評.上海風情系列
書名:上海風情Memory.張樂平畫筆下的三十年代
作者:丁言昭、余之文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版
定價:人民幣26元
提起漫畫家張樂平(1910-1992),讀者腦海中馬上會出現一個瘦小、大頭、三根頭髮立在頭上的「三毛」形象,其實張樂平筆下經典的漫畫形象遠不止「三毛」一個。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居住上海期間畫了大量反映滬上人生百態的漫畫,畫風多樣、內容豐富、堪稱是一部傑出的老上海城市風情畫卷。在2011年最新出版的《風情上海Memory.張樂平畫筆下的三十年代》一書中,讀者就可以看到畫家筆下的市井百態和當時滬上的三教九流,如流氓、小偷、妓女、交際花、達官貴人、外國巡捕等。
如今不熟悉上海的遊客常把「城隍廟」和「豫園」混為一談,實際上這是兩個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豫園是一處能代表老上海建築文化特徵的私家園林,而城隍廟則相當於城市的土地廟,城隍是陰曹地府的最高統治者。上海的城隍廟建於明初,與中國的許多城隍廟一樣,這裡是老上海的文化中心和宗教活動中心,以後又發展為重要的商業活動中心。昔日滬上春節和城隍廟有關的年俗活動主要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觀燈」。張樂平在書中有一幅剪影畫,題為《大除夕的城隍廟九曲橋.新年城隍廟素描》,作者為此畫配的文字為:「上海城隍廟由殿宇、商場、廟市及東西園幾個部分組成。每逢年節,前來焚香祭祀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特別是在過新年時,更是摩肩接踵、道路為塞。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廟內各處火樹銀花,爆竹連聲。在元宵節前多日,還有燈市,許多小販備有各式各樣的彩燈出賣,生意好極了。」(P84)
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上海人過節家家必吃「湯圓」,取團圓、吉利之意。在這個月圓之日,城隍廟的燈市是老上海的一大熱點。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各店各舖都在門前高掛彩燈,燈的種類五花八門,有植物燈、動物燈、人物燈、故事燈等。當時滬上尋常人家最常見的有兔子燈、元寶燈和走馬燈,流傳至今只剩下「兔子燈」一種了。當年城隍廟燈市有滬上最大的「龍燈」,龍身有頭有尾,全身鱗片螢光閃爍;龍燈製作精良,燈下托以長柄,由舞龍者手持;另有一人持「滾燈」與「龍燈」互相追逐、纏鬥,兩燈互放光彩、相映成趣,共舞於滬上的大街小巷,吸引大批男女老少外出觀燈。
清末的城隍廟和豫園建築格局與現在有很大區別,它分成西園(豫園)和東園(湖心亭和九曲橋),平民百姓只能進東園,達官貴人才能進西園。每逢元宵佳節,無論東園西園都是老百姓觀燈的中心去處。正月十五城隍廟內滿園燈彩、裡外通明,晚上觀燈到高潮時園內還會燃放煙花來吸引觀眾;觀燈的上海人成群結隊,個個喜笑顏開。觀燈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深夜才散,老上海長達20多天的春節活動至此告一段落。
城隍廟對於老上海的意義正如作者在書中指出的:「上海城隍廟是上海的象徵,特別是老上海的象徵。城隍廟歷來是上海市民階層休閒、吃喝、玩樂的地方。在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名吃、名菜、名玩。最為休閒的是這裡的茶室,老人們在這裡泡一壺清茶,聽聽鳥叫,談談山海經,是一種特別有味道的上海人生活。」(P148)
說起城隍廟的茶室就不能不說到城隍廟的特色食品,它的小吃和特色零食至今聞名全國,主要品種有雞鴨血湯,鴿蛋圓子,五香豆和既是藥又是糖的梨膏糖,其中最能代表老上海特色的要數歷史長達150多年的「梨膏糖」。最早出現在城隍廟的梨膏糖專賣店是創建於清咸豐五年的「朱品齋」,它的產品是用八味中藥,再加鮮梨汁、白蘿蔔汁再加蜂蜜熬製而成,對治療咳嗽療效顯著。
既能食補又能藥補的梨膏糖也是昔日老上海文化特色的象徵,因為1843年開埠前,上海地方文化的傳統特色就是它的商品性和兼容性。「梨膏糖」作為上海城隍廟的一種特色食品不但行銷全國,而且它當年叫賣商品的方式還成了上海滑稽戲中說唱藝術的起源,這真可謂是「食補文化」。 ■文:應宇力 圖:劉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