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廣東話的「孤寒」,我不知道普通話有哪個相應的詞語,也許就是「吝嗇」吧。但吝嗇有偏重「節儉」的含意,而「孤寒」則近於廣東另一俚語「縮骨」。
我認為,對自己「孤寒」可以,對別人「孤寒」卻萬萬不可。在一些社交場合,有的人從來不請客,或者千方百計避免結賬。這類人被友儕目為「孤寒」,其實用「縮骨」來形容更為貼切。
這些「縮骨」的人,如果是有心無力,經濟上拮据,人們不會責怪他。但如對於自己,卻毫不吝嗇,或經常吃好的,穿好的,到遠地旅行,花幾萬元旅費毫不在意。只是在社交活動中,卻時常「搵著數」。
對自己「孤寒」就是節儉。我對衣著不甚講究,例如恤衫的領子和袖口已破舊,但全衫完好,便捨不得丟掉,照穿可也。當然在一些社交場合,便要穿一件新淨一點的。這並不是花不起錢買一兩件新的恤衫,而是因為我們經歷過戰爭時期物質條件十分缺乏的年代,養成的一個節儉的習慣。
對別人,特別是親朋戚友,應該慷慨的時候,便不可吝嗇,例如救災,能盡力的便應量力而為。我不是富翁,一生都是受薪階層。四川汶川大地震,便捐了二十一萬二千元。但也有受騙的時候,一位校友來電訴說已患癌症末期,要求借他兩萬元醫藥費,但又要我把款子存入一個不是他的名字的賬戶。我不虞有詐,照辦如儀,結果這個人還是好好的,還向人否認向我借過款子。
至於日常酬酢,朋友同事喝喝茶,聚聚餐,許多時候都是搶著付帳。我覺得自己是長輩,應該多由我付鈔才是。雖然我已是退休之身,收入不多。熱心的友人、校友、同事總是不讓我付,但也有個別長期「不動聲色」,人們也都看在眼裡。
孤寒不孤寒縮骨不縮骨,相處久了,人所皆知。一個慷慨熱心的人,得道多助,當需要友儕幫助的時候,自然多人援手。一個「縮骨」的人,需要求助時,便要看看「運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