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海德格爾的山間小屋(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海德格爾。網上圖片

王曉華

 1922年夏天,馬丁.海德格爾在德國南部的黑森林中建造了一個小木屋。此後,他在這個工作世界裡斷斷續續地思考和寫作了近50年。《存在與時間》、《林中路》、《……人詩意地居住……》等許多名篇都與這個小屋有關。據海德格爾講,小屋並非僅僅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場所,更是某些隱蔽法則顯靈的地方。此類神秘的表述強化了有關林中屋的神話,吸引了許多試圖破解這些神話的學人、教授、建築家,也引發了觀點相悖的爭論。生態主義者讚美海德格爾的山居歲月,認為它敞開了人與地方、季節、自然生命的親密關係。批評者則強調海德格爾的選擇體現了地方主義(provincialism)情懷和殘存的浪漫主義理念,而後者與他捲入納粹政權的經歷有因果關係。上述爭論敞開了海德格爾居住觀和林中屋意象的複雜性。

 遺憾的是,在我們熟悉的漢語文化空間中,山中屋意義的複雜性還幾乎未被揭示和思考。迄今為止,介紹它的中國學者和詩人基本上都將它當做了朝聖的目標和歌頌的對象。它在漢語場域被聖化和簡單化了。這種立場雖然表達了對這位曠世大哲的尊崇,但也遮蔽了其思想道路和生存軌跡的複雜性。恰在對中國學者的上述做法心存疑問之際,我於香港購得亞當.薩爾(Adam Sharr)於新世紀出版的英文專著《海德格爾的小屋》(Heidegger,s Hut),終於獲得了追尋答案的機緣。

(一)

 與其哲學前輩康德類似,海德格爾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家鄉附近的區域。區別在於,康德並不強調特定地域對其哲學思考的影響,海德格爾則將對地方的愛化為思與言。他到黑森林的小屋中居住,也體現了一種地方主義情結。

 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爾出生在黑森林邊緣的農村小鎮,父親是製作木桶的手藝人兼教堂執事,家境中等偏下。受家庭影響,他曾立志成為牧師,但在教會中的不愉快經歷使他轉向哲學研究。一戰以後,任教於母校弗萊堡大學,做大哲學家胡塞爾的助手。1922年1月,馬堡大學正式邀請他擔任該校哲學教授。這既意味著33歲的他即將有穩定的收入,也意味著他要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地域。馬堡離黑森林地帶約400公里,對於很少離開家鄉的他來說是個遙遠的所在。海德格爾和家人想在德國南部保留一個基地。他們選中了黑森林中的托特瑙堡村。托特瑙堡村位於海拔1150米的V字形峽谷中,地勢偏遠,住戶稀少。他的小木屋則建在斜坡的邊緣,比托特瑙堡村中心高約100米,屬於小村當時最偏遠的建築。小屋後面是森林,兩側有樹叢,前面則是片開闊的草地。站在小屋前,海德格爾既可以俯瞰整個峽谷,又能遠眺阿爾卑斯山。入住小屋以後,海德格爾曾以這樣的詩句描寫其環境和心境:

 森林伸延,

 溪流衝擊,

 岩石堅守,

 霧靄瀰漫。

 草原等待,

 泉水湧出,

 風駐留,

 祝福冥思。

 (海德格爾《詩人哲學家》)

 小屋不僅親近自然,而且功能相對齊備。雖僅有42平方米,卻擁有三個主屋(書房、臥室、廚房兼餐廳)和兩個次屋(廁所和乾衣室),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為海德格爾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和思想空間。不在城市中居住時,海德格爾就在這裡沉思、寫作、接待訪客。於是,這座位於托特瑙堡的建築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思與行。

 在修建小屋前一年,他曾和胡塞爾到托特瑙堡的山坡上考察當地的環境。種種證據表明,海德格爾到偏僻的高山上修建小屋,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至於海德格爾為甚麼要選擇如此偏僻的地帶,後來的研究者們只能嘗試著給出答案。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海德格爾的選擇與其地方主義情結有關。他出生於黑森林邊緣,對鄉村生活懷有特殊的情感。從幼年時代起,其最初的哲學思考就被鄉村的節奏和地方氛圍所限定。成年以後的他保留了早期的工作模式,覺得特定的場所能夠使他更深入地進行哲學思考。寫作博士論文期間,曾在托特瑙堡村租房而進入了一種魔幻狀態,體驗到思之快樂,甚至覺得哲學變成了一種自然力。到托特瑙堡村建造屬於自己的林中屋,顯然是想將這種魔幻狀態延續下去。在他看來,黑森林的高處地帶具有特殊的魔力,能夠激發、增強、維繫思想的勇氣和激情。

(二)

 除了林中屋,海德格爾始終擁有自己的城市住宅。從1923年到1928年,他在馬堡租了套房子。1928年以後,財務狀況大為好轉的他則於弗萊堡邊緣建了個二層小樓,一直住到1971年。1971年以後,他搬進了城裡的退休公寓。在近50年的時間裡,他常常在兩套住宅之間遷移,從一個「別處」到另一個「別處」。正因為隨時要離開,林中屋安了窗板,可以鎖住。與林中屋相比,城市住宅無疑要舒適得多,但海德格爾卻很少提到自己的城市居所。在寫給同時代大哲卡爾.雅斯貝爾斯的信中,他曾這樣訴說自己的心聲:城市生活和學院氛圍讓他感到壓抑、枯燥、煩悶,而每次回到林中屋都給他帶來「返鄉」的快感。

 現代人普遍認為城市高於鄉村,但海德格爾具有完全不同的居住觀:他將城市視作「下面」和「低處」,以小木屋為中心的山居歲月則屬於「上面「和「高處」。在他看來,身處小木屋中的他離存在的「源頭」和「自然之環」更近,山居歲月的價值高於城市生活:

 我出發,走向小屋——太想念強勁的山風了——城裡到處塞滿了柔和的光,長久地處於其中,人會被毀掉的。在山中伐了7天木——然後寫作……現在,夜已經深了——風暴掠過山丘,屋裡的大樑吱吱嘎嘎地響著,生命在靈魂目前變得純潔、簡單、偉大……有時,我不再理解在那個「低處」的人會扮演那麼奇怪的角色。

 生活在林中屋的他除了思考和寫作外,還在山上漫步、滑雪、伐木、劈柴、擔水、幫助地方部門照看森林,體驗晝夜和四季的輪迴,介入自然的工作。托特瑙堡是滑雪和徒步運動愛好者喜歡光顧的地方,對於熱愛這兩項運動的海德格爾來說也是個福地。工作之餘,他可以到附近的山坡上散步、滑雪、砍柴,直接與天地間的萬物往來。儘管他宣稱自己「從不觀察風景」,但他卻在名為《我為甚麼棲居鄉下?》的文章中寫下了這樣的句子:

 山的重力,原始岩石的硬度,冷杉緩慢而從容的生長,鮮花盛開的優美草地,深秋時節山泉在長夜中的衝擊,嚴肅而單純的雪地——所有這些都進入、經過、穿透那裡的日常生活;不是一種「美學」意義上的浸透和人工化的同情,而是對他工作狀態的影響。

相關新聞
創作人實踐靈感 轉化心思成事業 (圖)
著重玩味 開拓市場 (圖)
「B.Duck—All About Playful」展覽
跨界創作 擴展版圖 (圖)
QOD x 文地 Pop-up Store
新資助出爐 助短片創作人海外「取經」 (圖)
歷史與空間:海德格爾的山間小屋(上) (圖)
豆棚閒話:沒有骨頭,就挑斑點 (圖)
古典瞬間:「措大」
亦有可聞:探春改了甚麼
百家廊:博物館 (圖)
翠袖乾坤:誰沒有風度
海闊天空:親子也分工
琴台客聚:「三及第」的新與舊 (圖)
生活雨絲:《讀者》的奇跡
思旋天地:「銀河」璀璨
詩幻留形:中聯電影《危樓春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