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由於四月間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多齣中聯電影,過去數周我在本欄寫了多篇淺談中聯電影的文章,只是一點觀後感並作為向讀者的推介,如果真要認真討論香港粵語片,還須更嚴謹的分析討論,並非專欄文章可以勝任。五、六十年代香港粵語片也很值得作更仔細的研究,過去,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和不少個別學者作了不少功夫,出版了一些評論集、資料集和特刊,包括《粵語戲曲片回顧》、《戰後國、粵語片比較研究:朱石麟、秦劍等作品回顧》、《粵語文藝片回顧:1950-1969》、「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等,都載有很扎實的論文和資料,討論了許多課題,有助進一步的研討,香港粵語片的研究空間還有很多。
香港國際電影節結束後,香港電影資料館在四月至五月份接續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中聯電影」專題,包括電影播放、展覽和講座,有關中聯電影的話題實在不妨再延續。本欄數周前介紹過《金蘭姊妹》、《我要活下去》、《父母心》、《人倫》和《愛》等影片,這裡還可再談《危樓春曉》,這齣由李鐵執導、余幹之(盧敦和陳雲合用的筆名)編劇的影片,故事骨幹原型來自一本戰前的香港小說,望雲的《人海淚痕》。
電影《危樓春曉》對原著有很大改編,提出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口號,講述同一幢舊樓內的租客故事,包括被開除的教師、失業工人、的士司機、舞女、過氣大班等,是粵語片中「同屋共住」型故事中的經典。《危樓春曉》的拍攝節奏明快,演員演出生動,在今日而言仍是耐看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