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迪
《九曜齋筆記》說:「措大出」一詞出自《五代.東漢世家》。但《全唐詩》有方干提及措大的句子,則應該更早於五代。查《辭海》中「措大」一詞解釋是:「舊指貧寒失意的讀書人。」但並沒有講清楚它的詞源,拿來《漢語大詞典》一查,竟然也差不多。唐人李匡乂的《資暇集》說:有把「措大」說成「醋大」的,說是:「代稱士流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人之首,一說衣冠儼然,黎庶望之有不可犯之色,犯必有驗,比於醋更驗,故謂之焉。」從中可以知道,這個稱呼在唐時就已經有所混淆了。因為讀書人的士,佔士農工商之首,而且他們有點酸溜溜的不好對付,所以稱之為「醋大」。接著該書還提供了幾個其來源的線索:「往有士人,貧居新鄭之郊,以驢負醋,巡邑而賣,複落魄不調。邑人指其醋馱而號之。」;「鄭有醋溝,其溝東尤多甲族,以甲乙敘之故曰醋大。」但李匡乂認為以上說法都不對,所以他說:「醋,宜作措,正言其能舉措大事而已。」
《能改齋漫錄》記載:有一次宋太祖對趙普說:「安得有宰相如桑維翰者與之謀乎?」趙普說:「使維翰在,陛下亦不用,蓋維翰愛錢。」宋太祖說:「苟用其長,亦當護其短,措大眼孔小,賜與十萬貫,則塞破屋子矣!」
歐陽修《歸田錄》載:尚書陶谷曾去見宋太祖,但到了殿前卻「將前而複卻者數四」,宋太祖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說:「此措大索事分!」於是「顧左右取袍帶來」,等到他穿好了,陶谷才進見。《新五代史.東漢世家》中的原文是:「王得中叩馬諫曰:『南風甚急,非北軍之利也,宜少待之。』旻怒曰:『老措大,毋妄沮吾軍!』」既然連尚書、前朝宰相、樞密直學士也被視作措大!那就並不僅僅指「貧寒失意的讀書人」了。《朝野僉載》上說:「江陵號衣冠藪澤,人言琵琶多於飯甑,措大多於鯽魚。」措大似乎總是與有錢有勢者聯繫在一起。
張岱的《夜航船》對措大的解釋最清楚,但《辭海》和《漢語大詞典》都沒有收入。他說:「奴婢之稱,有曰廝養、有曰蒼頭、有曰盧兒、有曰奚童,有曰鉗奴、有曰措大。措大者,以其能舉措大事也。」原來所謂「措大」,就是奴僕中能為主人措辦大事的那種,是主人比較親信的一類,應該是屬於幹部編制的吧?此說與《資暇集》說措大:「正言其能舉措大事而已。」的說法也是一致的。
唐朝詩人方干,「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里」,是個才高而耿直的人。只是「貌陋唇缺」,被人稱為「缺唇先生」。但他卻偏偏性喜譏戲。一次,有個眼睛生翳的龍丘主簿,偶然在朋友家的酒席上與方幹相遇,於是又相互行酒令開起了玩笑。方幹先說:「措大吃酒點鹽,將軍吃酒點醬。只見門外著籬,未見眼中安鄣。」沒想到這個可能是患了白內障的李主簿也不示弱,回敬他道:「措大吃酒點鹽,下人吃酒點鮓。只見半臂著襴,不見口唇開攜。」引得眾人大笑。這個故事有可疑之處是在《唐語林》中,李主簿變成了裂紅巾障紅眼睛的吳傑,愛吃魚鮓的方幹譏嘲他:「一盞酒,一撚鹽,止見門前懸箔,何處眼上垂簾」。曾經見過無菜下飯之人的「玻璃湯」、「鹽戳筷」,措大以鹽下酒,大概就是這種「鹽戳筷」,而有些古代文人就是喜歡用自嘲嘲人的方式自娛娛人,多少也表現了他們措大般的窮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