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Dennissoap的《拾索西營》。
舊舖變成潮舖,舊宅轉變成豪宅,平民百姓陸續轉換成中產,正是西營盤的寫照——處於新舊交替的情況,藝術工作者透過藝術創作表達當中的思考和感受,由自身出發為變更中的西營盤作一個記錄。說的是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的多媒體藝術展覽「留住西營盤」,4位藝術工作者:劉穎雯(Winnie)、梁柏豪、歌姬湯馬士(Thomas)和黃振強(Dennissoap),雖非該區居民,但在進行計劃期間,都曾與居民接觸,遊走該區多次,作品反映該區的急劇變遷和他們置身其中的感受。
作品留住人情味
黃振強的作品《拾索西營》相信能概括表達區內景況。他在展場裡把在社區拾荒所得的物件和拍下的照片一一展出,讓大家感受這舊區的生活。展出的攝影作品共有兩輯,帶領大家觀察社區裡的各個面貌,包括把在區內拾到的大頭佛套上而拍的照片和以街坊、老舖店主為主角的照片,場內除了展出大頭佛外,還有其他雜物如摺椅、渠管接口等,既有區內真實的一面,也有由大頭佛所透出疑幻似真的氣氛。
在深水鶞齯j的Dennissoap,起初以為舊區的情況跟深水鶖t不多,但為進行創作而在兩、三個月內遊走西營盤內各處,發覺區內跟他成長的舊區情況不盡相同。「接觸的居民比較冷漠,區內的舊居民大多已搬走,現時住的原本都是這區的居民。這裡在街上拾到大多是建築材料如線轆、門等,在深水黦|較容易執拾到一些傢俬。」
儘管有的居民不太留戀,或者有點冷淡甚至感到無可奈何,但在Dennissoap拍照時還能遇到親切的士多老闆歡迎他套上大頭佛在店內拍照,也看到好幾位居民聚在舊米舖裡聊天的情景,都有著點點舊區情懷殘留在這區。
喜歡攝影的梁柏豪則用10多幅黑白菲林照片組成的作品《西營盤,別想太多》,表達眼中看到轉變急速的西營盤。梁柏豪在石硤尾h長大,因著這次展覽的作品而來到這區拍照,接觸的居民大多是近年搬進來的,「這裡正經歷新舊交替的階段,原居民少,不太熱情,感覺像是處於被人入侵的狀態,加上區內發展的緣故,他們不會想太多,也感覺到難以改變。」
在他眼中,西營盤的斜坡和小街窄巷令區內有著獨特的建構,配合著具西式風格的建築,另有一番風味。十多幅作品中,有以區內街坊為主,也有舊舖、空舖的對象的照片。「人離開了,物卻留下,若是在深水鶠A那些舊物可能很快已被人賣了。」
起初梁柏豪因居民的冷淡而感到負面,拍攝後感受到他們對區內發展的無奈,「這裡少了一點幸福感,不少街坊都說等人收購,像是沒所謂,但也感覺到他們對變化的不安。」攝影作品都是在這半年內拍下的,從中也反映區內改變的速度有多快。「試過有些照片在拍後感不滿意,到原地再拍時發覺建築物已被拆了。」
發展巨輪下的反思
近20部舊電視機堆砌成的作品《抽空》,出自劉穎雯的手筆,作品配上石灰和識別圈劃範圍的紅白色膠帶,正好反映區內變化。「有時候聽著他們聊天,聽得出他們對該區感到心淡。區外人很想保護這區,而區裡的居民則等待收購後收取款項。居民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當你看著社區裡不斷轉變,也不由得你不接受。」劉穎雯覺得那裡有種被抽空的感覺,而電視機代表著每一個家庭,石灰則象徵著新的建築項目和工程陸續展開,直指區內的急速轉變。
她曾遊走區內大街小巷,錄下沿途經過的聲音如工程進行時打樁的噪音、街坊的閒談等,逛街讓她看到正街的吸引處,「像是整區的特色在這條街完全展現出來,沿斜坡走下來,由中產的樓宇,到舊和新街市,以至很多地道小舖,面貌豐富。」看得更多的是新舊交替的情景。「如洗衣店的招牌被工程項目的材料所遮蓋,那種感覺很強烈,像是給外人拿走原本屬於這區的東西。」
把區內情況攝錄下來然後投射成影像的,有Thomas的作品《留住者》。他在近月錄下區內的景象,不難看到街上的流浪貓。除了貓隻,他還發現區內原來有不少給鐵絲網圍住的空地,在區內探索的發現,都在攝錄後把影像投射在玻璃箱上,猶如把影像保存,表達出區內的建築和人的改變,造就了貓隻的生存空間。「有些舊街坊離開後留下貓隻,有些居民則會餵貓,區內變成居民與動物的互動空間,牠們都不怕人,不會閃躲。」Thomas在舊區逛街過後,更加明白到生活空間的重要,「現在有陽光照射的街道、有椅子給人歇息的地方,這些都愈來愈少。」
「拍攝後發覺這區跟上環那種比較商業化的不同,這裡多舊住宅,但也開始多了一些潮舖。」經過這次創作,他坦言更關注舊區發展,「發展是無可厚非,但聰明的發展與愚蠢的發展是兩回事。不應該讓一個社區完全變化,把具文化價值、重要的東西拆掉。」 ■文、攝:盧寶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