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既與生活息息相關,自然沉澱著豐富的歷史因子,這從英文習語中可見一斑。不列顛曾作為羅馬的一個行省而受管治,英文習語也就不乏內含Rome的例子,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意謂「殊途同歸」)、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否定「一蹴而就」)、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羅馬就得像羅馬人那樣,意指「入鄉隨俗」)等。
源於古羅馬習俗
此外,bear the palm變成「獲勝」習語,實因古羅馬以棕櫚枝、葉為冠,頒給競技場中的得勝者所致;Thumbs up表示「贊成」、thumbs down表示「反對」,則源於古羅馬格鬥場中觀眾可裁決落敗格鬥士命運的習俗:直豎拇指,則釋放之,拇指向下,則處死之;worth one's salt是指「勝任」、「稱職」,因為類同於中國古代鹽利極高的情形,古羅馬的鹽也以珍貴著稱,這習語實指某人值得獲取其薪金,有「勝任」、「稱職」之意。
日耳曼人的影響
古羅馬的重要人物及事跡,也會出現於習語之中,如凱撒在公元前49年強越古羅馬法典禁止橫渡的魯比孔河,還燒掉渡船逼使士兵勇往直前,便為英文留下了cross the Rubicon「果敢決斷」及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而凱撒渡河時說的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經擲下),也成為傳達「意向已定,義無反顧」的習語。有趣的是,遇到變故感到震驚,除了呼天搶地,還可以喊喊習語Great Caesar呢!
羅馬人撤離不列顛後,不畏「赴湯蹈火」的新入侵者─日耳曼人為英語添加了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而後來如「狂風暴雨」般威脅著英國的丹麥人,則帶來富斯堪地那維亞傳說色彩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據說古斯堪地那維亞人以貓象徵「雨」,狗、狼象徵「風」,故大雨滂沱、暴風凜冽,自當說成是「下起貓狗來」。
當然,英文習語也產生於英國人對外流移的過程中。據說抵岸北美的早期英國移民因經濟拮据,主婦會把製好的apple-pie分7層儲在食物櫃,一周之內,逐層打開,每天只吃一塊,情況有點像中國宋朝范仲淹的「斷虀畫粥」。「斷虀畫粥」傳為刻苦力學的美談,in apple-pie order則成為形容事情井井有條的習語。
宗教信仰價值觀
除卻歷史銘刻的痕跡外,英文習語也跟使用者的信仰、價值觀等密切相關,如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便反映出高舉理性知識的啟蒙思潮;至於self comes first,講求凡事先從自己的考慮出發,強調實踐自我價值,顯見西方文化中鮮明的個人主義甚至利己主義色彩。
我們亦可看看一些受基督教影響而出現的英文習語:
1. 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en to receive.(施比受更為有福);
2.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貪財乃萬惡之根)。
首句見於《使徒行傳》,宣揚博愛精神,次句出自《提摩太前書》,反對貪婪利己,對於今日的社會仍有一定的啟導意義,可以說,它們仍與生活息息相關。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傳意學部講師蘇晏生、余境熹(小題為編者所加)
網址:http://clc.hkct.edu.hk/tc/
聯絡電郵:clc@hkct.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