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曾經何時,香港電影圈有「尷尬年齡」之說,專指童星身處「高不成、低不就」的年齡。
要繼續演男女主角那活潑可愛的小兒女則嫌過「老」;演年青男女主角談情說愛則嫌稍「嫩」,甚至「小」,那可能因為尚在發育中而身裁也太過矮小。那個年頭甚少開拍青少年當主角的戲種,香港童星剛踏入青春期,即使一度大紅大紫,處境就有點尷尬了,於是有可能遇上「無工開」的日子。馮寶寶就有好幾年要暫別影壇、回到校園。
幾十年前,許多外貌生得稍為「早熟」的演員,到了十六七歲就可以扮大幾年當言情戲的主角,在銀幕上大大方方的談情說愛,因為那個年頭社會上不能接受「中童」談戀愛。高中生快將畢業猶自可,初中生拍拖則屬越軌。許多人未夠二十歲就完成學業、投身社會,自由戀愛、物色結婚對象也就順理成章。陳寶珠、蕭芳芳則似乎不大受「尷尬年齡」影響,由精乖伶俐的幼童,到懂事早熟的中童,再到情竇初開的少女,步步平穩過渡,中間無需「停工」。
最近稍為留意日本影視圈,這個年頭更無任何近似「尷尬年齡」的事。比如那位主演過《十四歲的媽媽》的志田來未,十二歲起演小六生開始擔戲,十四歲演未婚媽媽,現在才十八歲,演談情戲已經駕輕就熟。我相信她在處理感情濃烈的純虛構戲份時才需要使出演技,如受朋輩排斥離棄時的失落沮喪,又如得知意外懷孕後的徬徨無助,其他場境基本上做回平日的自己,她本人應該就是個活潑、熱情、開朗、喜歡笑的女孩。
近幾十年來看過本地的電影電視,似乎都沒有遇上真正從「中童」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戲劇。早期的童星如馮寶寶、陳寶珠、蕭芳芳、黎小田等等,他們在銀幕上表演的,似乎都是成年人心目中孩子應有的形象,都過於早熟,有點廣府話說的「老積」。或許那個時代香港未曾經濟起飛,廣大觀眾喜歡的,不是苦情戲中早當家的懂事好孩子,就是富家、或至少小康之家裡面,受尊長百般寵愛的小公主、小王子。武打天王巨星李小龍演過的一些「壞孩子戲」可算例外。
畢竟時代變了,幾十年前,我們的社會仍在爭論中學生應否談戀愛;今天話題變成小學生、初中生應否有婚前性行為。所以我到今天仍很難接受,婦科醫生鼓吹九歲女童要接種所謂「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的怪事,更難理解那些自以為愛護女兒的母親。難道她們真的預期女兒在十四歲前就有極大可能「失身」?《女王的教室》裡面,十二歲的志田來未在戲中與她一眾小六同學,都要在小學畢業之前一嘗結交第一個男朋友、女朋友的滋味。在《十四歲的媽媽》,則很輕率衝動的跟感情不壞的小男友偷吃禁果。
過去屬「尷尬年齡」的青少年,今天可以在水銀燈下、熒光幕中,大大方方的談情、親熱,絕無尷尬。童星的尷尬年齡,合該成為歷史。時代的巨輪,實非任何人所能抗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