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佩坦言,香港科研事業存在「三不」問題,即「出路不多、薪酬不高、前景不明」。圖為陳佩進行實驗情況。香港文匯報記者周婷 攝
出生於北京的陳佩,小時已來港定居及接受教育,直至大學博士畢業,亦在香港進行其首個博士後研究,對本港欠缺科研氣氛感受殊深。在回流香港前,她曾於美國波士頓逗留兩年並參與研究工作,她笑言曾試過跟當地一個素未謀面的的士司機,暢談自己專長的幹細胞跟生物科技的發展,對方說得更頭頭是道,讓她更明白社會鼓勵研究風氣的重要性。
陳佩現正從事將幹細胞轉代成軟骨組織的研究,長遠有望應用於醫治關節傷患、關節炎等病症。她年少時跟隨家人來港,一直在港就學,在90年代初升讀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其後繼續攻讀骨科博士,並在中大展開首個博士後研究。
打政府工 激發研究決心
1998年,她完成中大的博士後,隨即加入當時尚為「初生嬰兒」的創新科技署(ITC)擔任生物科技主任,當時生物科技是在世界各地新冒起的重要科學領域。但於ITC任職的短短1年間,卻令她驚覺香港在科研方面極缺支援,她說:「一心想做研究的人,除加入學術界外,真的缺乏其他出路,本港在工業方面根本不足夠。」
一年「打政府工」經驗,激發起陳佩真正「做研究」的決心,她毅然到美國波士頓麻州總醫院(MGH)作第二個博士後研究。在美國逗留兩年間,陳佩獲益良多,MGH團隊對研究的態度,深深打動了她,她回憶稱:「當地的團隊工作氣氛十分認真,每次『coffee time』,各個成員都不會休息,而是把握時間聚在一起做『腦震盪』或討論進度。」
本地科研風氣淡薄
陳佩指,在美國時曾跟一名的士司機暢談幹細胞及生物科技,足見當地民眾及社會對待科研積極的風氣;相比之下,港人對科研發展卻顯得漠不關心。她表示,政府近年已開始對科研工作予以肯定,希望能有更具體及完善的配套,提升科研在工商界及社會的地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