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個別天台被人用鐵絲網將大部分面積圍起,僅留下狹窄通道。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敬文)馬頭圍道發生塌樓事故後,社會對劏房的關注度提升,但香港缺乏法例規管劏房,使問題叢生。屋宇署將會展開特別行動,每年巡查150幢目標樓宇的劏房工程,料有關樓宇可巡查1,300多個分間單位,以便建立劏房資料庫。另外,樓宇安全政策檢討已大致完成,署方將會把劏房涉及的工程納入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內,現正就技術細節諮詢業界,待敲定後,會盡快提出修例建議。
屋宇署由2008年1月1日至今年4月30日期間,接獲約4,400宗有關劏房投訴,同期向違規的劏房個案共發出73份清拆令,大部分個案涉及違反走火通道安全的規定,亦有小部分涉及滲水及樓宇結構荷載等問題。
現無特定規管 靠「小型工程」監察
去年1月馬頭圍道45號J唐樓發生塌樓意外,引起公眾關注樓宇結構安全,更揭發舊樓劏房問題嚴重,不少舊樓住宅單位都會被分間成多個獨立單位,並進行多項改裝工程,包括建造新的非結構性間隔牆、裝置新廁所、改動或加設內部供水管及排水渠系統、加高地台以裝置新設或改道的供水管及排水渠等。
屋宇署承認現時未有針對劏房的特定法律規管,現行《建築物條例》容許不涉建築物結構的建築工程及排水工程,無須向建築事務監督申請批准,如業主在樓宇內建造非結構性間隔牆,毋須提交審批。不過,發言人表示,去年底已全面實施的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對涉及劏房的小型工程規管有所改善。
在新制度下,樓宇單位內部進行的排水工程、改動或加設非承重牆及地台、開鑿通往走火通道的洞口等,將會被視作小型工程,業主須聘用專業人士進行工程,並向屋宇署提交工程資料。
屋宇署亦會展開特別行動,每年對150幢目標樓宇巡查劏房工程,料可巡查1,300多個分間單位,以便建立劏房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