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郝君兒)台灣塑化劑風波令港人關心膠製品釋出的化學物質,消委會化驗揭示仿瓷餐具亦會釋出有害物質,或危及健康。消委會抽查市面39款仿瓷餐具,9款不符標準,當中3個樣本甲醛超標,最多超標3.2倍,另有1個餐具樣本釋出的三聚氰胺含量超標,該會指仿瓷餐具正常使用無礙健康,但長期處於高溫狀態可能釋出有害物質,令腎臟功能受損,提醒市民與食肆不要貪方便直接放進微波爐加熱,亦應避免盛載高溫或強酸食物。
消委會抽查的39款仿瓷餐具,包括飯碗或湯碗、餐碟及筷子,除甲醛及三聚氰胺,亦有4款驗出過量有機物質,及6款蒸發殘渣超標,部分屬同一樣本,整體共有9款產品未能符合內地的衛生標準,但是次測試未有化驗塑化劑含量。
甲醛測試中,2款飯碗或湯碗及1款筷子樣本甲醛含量超標,消委會稱香港跟隨內地標準,上限不能多於2.5mg/dm2,3個超標樣本含量由4.2至10.6mg/dm2,當中超標最嚴重的仿瓷筷子甲醛含量超標3.2倍。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何沛謙表示,在天然環境下,蔬菜、肉類等食物均可能存有甲醛,若飲食中攝入少量,對身體沒急性影響,但大量攝取則有可能導致嚴重腹痛、嘔吐、昏迷或腎臟受損等。
1款湯碗三聚氰胺超標
消委會測試又發現,1款湯碗的三聚氰胺含量達0.22 mg/dm2,稍高於內地標準規定的0.2 mg/dm2上限。三聚氰胺在動物研究中證實如高劑量攝取可引致膀胱和腎臟結石,2008年內地爆發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當時不少嬰兒都因進食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而引致體內結石,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三聚氰胺每日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0.2毫克,以體重60公斤成年人計算,每日可容忍攝入量為12毫克。
仿瓷餐具勿裝熱油食物
何沛謙提醒市民,仿瓷餐具雖美觀耐用,但應慎選,而甲醛和三聚氰胺都屬仿瓷餐具常用製造原料,如製造不善可能導致餐具釋出有害物質。因應不少食肆改用仿瓷餐具盛載食物,市民在家居使用亦甚為普遍,何沛謙重申市民及食肆使用時應按照產品說明和指示使用,餐具表面如有破裂或破損應停用,最重要是不應使用仿瓷餐具加熱或烹煮食物,也不應將仿瓷餐具放進微波爐、傳統焗爐使用,並避免以仿瓷餐具盛載熱油或強酸食物。
測試中有餐具未符內地衛生標準,或違反《消費品安全條例》,海關跟進調查後指早前在市面購買有問題的相關仿瓷餐具,之後有4個樣本通過安全測試,1個樣本未有結果,另有4個樣本市面已沒供應。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建議市民,購買仿瓷餐具後應用清潔劑和清水沖洗,如發現餐具失去光澤,應更換新餐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