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拙著《甲級中文》刊行,因為書中內容頗多語及今天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電台的文化節目約我去訪談一番。主持人少不免有此一問:「時下年輕人的中文水平是否日益低落?」
這問題似乎每一個年代都有人提出來。因為差不多任何時候,社會上受過相當教育的中老年人,總是對當代青少年人的中文水平不滿。今天我們這些中老年人批評青少年人,但是自己還是青少年人的時候,我們的長輩,即是當時中老年人,還不是一般的認為我們的中文水平低落?
這種感覺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年青人普遍沒有讀過、也讀不懂我們小時候人人都識的經典名著。比如說,你老人家鼓勵子姪輩看看《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高小到初中男孩應該會有興趣的消閒小說,小朋友十之六七會驚訝地回覆說:「這些古文那麼難,怎讀?」然後跑去看改編得亂七八糟的漫畫、動畫。第二,年輕人寫的文章錯別字多,亦經常詞不達意、誤用成語,叫讀者不知所云。於是中老年人會感到疑惑,小娃娃中小學唸了十多年,在這悠長歲月裡的中國語文課究竟學了些甚麼東西?
前一個毛病,是青少年人普遍書讀得少。這跟學校的國文課有直接關係。學校的老師不教,大部分求知慾不夠強的同學當然不會自發學習,自然不知何者叫「詩」、甚麼是「詞」。老師不教,是因為課本不載;課本不載,是因為公開考試不考。推源禍始,責任就在政府裡面掌管中國語文科教學和考核的官員。他們決定了小朋友在中小學國文科課堂應該幹啥事,也就決定了廣大青少年人的中文水平。這是二十、廿一世紀香港版的「八股之害,等於焚書」。香港的中學會考既不要求考生多讀、多背、多記經典古詩文,老師就算有心栽培學生,要動員大家多讀多背多記,也要遇上很大阻力。
後一個毛病,源於青少年人弄不清許多簡單文句和字詞的對錯。這跟他們日常所接觸那些課本以外的文件有關。幾十年前唸小學的時候,國文老師經常鼓勵我們多閱讀報章,從中鍛煉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學習寫作技巧。但是今天香港的中小學國文老師敢不敢這樣指導學生?報刊新聞版、娛樂版的文字錯訛多,政府部門和私營機構的文告、商界鋪天蓋地的廣告等等亦如是,存在大量有意無意的錯。青少年人閱讀這些「課外讀物」一般比讀學校的課本用功,自然要受影響。無意的錯,是當事人不知自己錯;有意的錯,是當事人故意多用同音異字來表達新概念,以示創新。編者(包括付錢的廣告商)和讀者都接受次等、詞不達意、錯訛多的中文,自然不能完全責怪「青少年人」。
以上討論稍為簡化二分,粗略將香港人分為「中老年」和「青少年」。事實上,個別有權力大量使用和發佈水平低劣中文文稿的人,如政府官員、報刊編輯、廣告商等等,本身是介乎「中老年」和「青少年」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