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英國文化與你系列:從當代藝術 反思英國當代社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馬特.法蘭克斯的《轟!!》。

 藝術品之所以能夠長存於後世,不只是因為美麗而已,而是它們能夠反映在不同時代中,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從宗教觀、道德標準,到時裝潮流、飲食習慣,都可以從不同媒體的藝術品中看到,所以藝術家既創作,同時也記錄,而藝術品既反映個人思想,也濃縮了社會面貌。

感受藝術的創作歷程

 19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的英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方面,都經歷了重大的變遷,就連藝術界亦面對一連串的衝擊及革新。藝術家從生活取得創作靈感,作品亦呈現社會的各種不同的面貌。作為當今世界上擁有最豐富的英國現代及當代藝術收藏的機構之一的英國文化協會,收集了1,650名英國藝術家所創作的8,500件作品,最近舉行「英國製造──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展1980-2010」,精選了收藏中35個英國藝術家單位於1980至2010年間近150件的真蹟,包括富爭議性的「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成員,如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吉莉安.韋婭靈(Gillian Wearing)等矚目名字。這批當代藝術家以創新大膽,挑戰傳統見稱,躍身成為極具影響力的藝術界「明星」。另外,藝術展亦展出多位「特納獎」(Turner Prize)獲提名或得獎藝術家,包括理察.韋特(Richard Wright)、沃爾夫岡.提曼斯(Wolfgang Tillmans)等作品,涵蓋不同類別及風格,是大家親身感受英國當代藝術的創作歷程的難得機會。

 展覽精選了35個英國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包括絲網版畫、銅版畫、油畫、油畫、裝置、相片、多媒體……我們當然可以從多種多樣的藝術表達形式,欣賞到藝術家的無比創意及獨特的風格,但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藝術品的「表面」而已,反而是「內涵」─為何藝術家會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也就是社會和個人的互動關係。當我們能進一步思考的時候,或許能開始體會到英國的社會文化,甚至思考方式──包括英式幽默、追求精神享受、對個體生活的自嘲、對傳統的紳士文化的反抗、以人為本的生活感悟、美學的重新構造等,都可以是欣賞英國當代藝術的文化內容。

藝術擔當更多社會責任

 如前面所說,為何英國近年會出現YBAs?他們大膽挑戰傳統藝術,運用不同的媒介和材料,內容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且加入大量的社會及政治元素,所以作品引起極大爭議,有學者認為他們的出現代表了英國新文化、新社會景象的誕生。

 過去三十年間,英國當代藝術在英國社會擔當了更多的社會責任,這變化在某程度上促進了「YBAs」的產生。同時,1984年特納獎的設立、2000年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開放、2001年英國公共美術館和博物館實行免費入場等,不但反映了英國藝術的發展,更同時反映了當代藝術成為社會主流活動的一部分。

 欣賞藝術本身就是自我審美思想的解構重組,一件完整的當代藝術作品不是由藝術家個人創作完成的,而是需要通過和欣賞者的交流,或許是對一種圖式感悟,一段文字思考,一堆裝置的想像,帶給每個欣賞者的都是不一樣的感受。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把個人的思想圖示化的過程,參觀者能從這次展覽獲得的是一些資訊,比如英國文化的幽默,以及對自身的戲謔,又或是透過當代藝術,認識所伴隨的文化發展、社會衝突等,呈現出一個立體的英國當代藝術面貌。 文:阿卡比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科舉欠達人
生活點滴:去看大海和草原
來鴻:開不敗的月季花
詞話詩說:偷生
百家廊:北京小販
翠袖乾坤:文咸爵士與「太平天國」
海闊天空:藝術小島數星星
琴台客聚:平遙古城遊記 (圖)
杜亦有道:食之戰爭
思旋天地:論功行賞
詩幻留形:詩歌翻譯的思考
細細件 情更濃 微型藝術「細」訴香港當年情 (圖)
「懷舊香港情」微型藝術節:
英國文化與你系列:從當代藝術 反思英國當代社會 (圖)
英國製造─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展1980-20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