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恩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翻譯學部高級導師
兩年前的七月,因為工作關係,我舉辦了一個名為「文從藝相,俠影成金」的展覽,展出了接近40種舊版金庸小說與30多種漫畫(以金庸小說故事為題材的漫畫),都是我多年的珍藏。來看展覽的朋友都以為我是金庸迷,一直努力搜羅流散四方的舊版小說,我卻不厭其煩地一一解釋:與小說相比,其實我更有興趣的是漫畫。大家知道後,無不感到愕然。
金學循多途邁向經典
去年,我在參加中文大學中文系舉辦的「中西與新舊─香港文學的交會」學術研討會時,曾發表一篇論文,指出金庸小說正以「自力輪迴,他力轉生」的模式,一步一步走向經典。所謂「自力」,就是指金庸自己不斷修改小說,力求去蕪存菁,務使小說更完美,而愈來愈接近經典。「他力」則指金庸小說的行銷與推廣模式,出版社透過賣出版權,以各種娛樂、藝術媒體,令小說「轉生」為電視劇、電影、廣播劇、音樂、漫畫、電玩、舞蹈、舞台劇,甚至外文小說等不同文本,以開拓更多的接觸面。
流行文化是「商業文化」(Commercial Culture)、「消費文化」(Comsumer Culture)。從這個角度來說,金庸小說的文化效應,除了因為「他力」衍生多種文本外,還有「文化商品」(Cultural goods)、「周邊商品」(Accessory products)的出現。文化商品乃是藉由主體(這裡指金庸小說的故事與人物)的文化意涵而衍生的商品;舉例來說,香港TVB拍的《碧血劍》電視劇是新文本,為了宣傳新劇,有關單位製作了長約四寸的小「金蛇劍」作為贈品。至於《漫畫神鵰俠侶》,漫畫家黃玉郎除了根據原著創作新的漫畫文本外,更製作一系列的周邊商品,包括玄鐵劍、五輪(金輪法王的配兵)、東邪西毒等武林五絕的兵器。
文化商品令精神滿足
文化商品不同於一般商品,由於商品本身注入了文化意涵,其價值便不只是停留在商品交易的層面,而是透過商業活動來傳達文化的本質;文化元素在經過重新審思後,能使器物使用達致精神層面的滿足。如內地導演張紀中拍攝《碧血劍》時,找來內地著名兵器工廠打造金蛇劍。不同於TVB的是,這次製作的金蛇劍不是僅有四寸的贈品,而是公開發售、長逾四尺的電視「原著」兵器。人們正可通過這把一比一的兵器,更了解小說裡、電視中的金蛇郎君和袁承志,從而達到閱讀上精神層面的滿足。然而,由於新文本屬二度創作,第二作家(如黃玉郎、馬榮成)的介入可能會更改原文本的文化意涵,令呈現出來的文化內容變得更加複雜。更甚的是,由於金庸小說深入民心,已然在大眾心中發展出文化印象,近年的文化商品逐漸脫離母體(文本)而直接與文化印象掛u,如此一來,面對這些器物時的精神層面滿足,又是如何的一種光景呢?
金庸流行文化商品展
金庸小說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品牌,多年來與各種新文本或平行或交錯地衍生出多種文化商品;這些商品與原文本和新文本之間的關係,以及消費活動如何影響文本的發展,都是香港當代流行文化的重要議題,值得深入探索。
如果說兩年前的「金庸舊版小說與漫畫展」是「金庸小說流行文化現象」上半集,那麼今年7月9日在中大專業進修學院(旺角教學中心)舉辦的「金庸小說的大娛樂圈」便是下集大結局,展出超過100件文化商品(包括1:1的金蛇劍與玄鐵劍)。有空的話,不妨來看看,你會更了解這個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流行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