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專欄撰稿人 Clyde Russell
泰國當選總理英祿(Yingluck Shinawatra)承諾將把支付給該國米農的價格提高一倍,這是否會加劇亞洲的食品通脹呢?短期來講,答案是肯定的;但中長期來說卻不是,因為英祿領導的下屆泰國政府所規劃的慷慨補貼政策,恐與一些嚴酷的經濟現實相衝撞。
的確,為泰黨贏得大選後米價是上漲了。指標100% B級大米在周日大選後跳漲至每噸545美元,比選舉結果顯示為泰黨獲壓倒性勝利之前的價格高出3.8%。
有人擔心,如果新政府迅速實施政策,泰國米價恐最高漲到每噸870美元。這比大選前價格高出67%,而且考慮到泰國每年1,000萬噸的大米出口佔到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並不精通經濟學的人也能預見到這可能引發通脹壓力。
恰逢玉米和小麥等其他糧食價格放緩之際,米價若跳漲將意味著亞洲食品成本會全線走高。英祿當選甚至可能為食品通脹上演一宗「黑天鵝事件」,即意想不到的事件給市場帶來極端後果。
好吧,上面說的這些都是假設亞洲米價可能遇到的最糟糕情形。雖然泰國新政府無疑將向米農支付更高價格,但很可能經過較長一段時間以後,這些補貼不是被證明無法持續下去,就是被該國政府,而非亞洲大米消費者所承擔了。
來看一組數據。泰國新政府計劃付給米農的收購價為每噸15,000泰銖(495美元),是目前國內市場價7,000-8,000泰銖的兩倍。新政府希望把這些大米補貼成本的大部分轉嫁給國際市場買家。假設每噸250美元左右的全部補貼成本可以成功轉嫁給買方,那麼這項計劃就無需動用政府一針一線。
但這種可能性有多高呢?答案是不會太高。大米貿易商已經轉到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大米出口國求購。儘管完全以其他大米取代泰國大米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一些貿易商預計,泰國大米出口量或將從一年1,000萬噸左右降至最低500萬噸。
對國際市場大米買家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短期內要付出更高的價錢,但或許不用全額承擔泰國的補貼成本。這對第二大稻米出口國越南,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和柬埔寨等其他主要出口國的米農也是好消息,因其大米價格上漲。這可苦了菲律賓、尼日利亞和伊朗等主要大米進口國,為其政府帶來尋找足夠糧食來源並控制物價的挑戰。
隨著全球大米市場供應趨緊,一些生產國還可能因此囤積大米,限制出口。但若全球大米市場失序,泰國又會怎樣?假設拿到額外補貼的米農很開心,將擴大種植。假設泰國出口確實下滑,這意味著庫存將會增多,用不了多久,倉庫可用空間將所剩無幾。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是,泰國將被迫以市場價格出口,而不管價格高低,這意味著政府被迫賠本出售。 (本文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