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18主席張肇栓
政府落實今年4月實施限制發水條例,在實施前數月,發展商為趕搭「發水尾班車」,令部分原先可慢慢處理的項目加快入則,曾於一個月內錄得逾百份申請,但隨著「死線」已過,可供發水的項目塵埃落定,令入則申請大幅「縮水」。
在過去一年政府從多方面措施穩定樓市,除沿用勾地制度外,亦多次通過招標及拍賣形式主動推地,令土地供應增加,造成近一年幾乎「月月有地賣」的情形,發展商為趕搭「發水尾班車」,在投得地皮後加快入則,資料顯示,實施發水條例前一個月錄得176份申請。
雖然政府於今年初讓發展商因技術上問題而遭拒批的圖則,獲半年寬限,令發水「死線」變相延期半年,但由於該批項目須在措施生效前入則,才有「資格」落入「輪選」名單,因此令4月1日後發展商入則數字回落。據最新的數字顯示,5月份入則申請僅錄得17份(包括首次及經重大修訂圖則),較高峰期回落約9成。
兩年內不動工當「自動棄權」
其實,發水條例實施前獲批的圖則只是保障發水的第一步,而獲批的圖則申請只得兩年期限,若兩年內不動工便當作「自動棄權」,預期條例實施將加快動工,多個獲批的項目將會陸續開展工程。據屋宇署資料指,5月份全港共有5個私人住宅動工,私人住宅項目動工單位涉及1,841伙,較4月116伙,急升14倍,更創下近21個月新高。
由於發展商須在限期內施工,相信未來供應數量將因而增多,然而地皮由發展至落成及推出市場,往往需要2至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隨著近年的入則申請及動工量增多下,供應將於往後數年陸續推出,預期在未來供應增多下,樓市將平穩發展,同時亦可紓緩樓價升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