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與戲曲改革相關的冷笑話是這樣的:改良戲曲是好事,重點是不要把優良的改掉。想不到短短的一個星期,竟然遇上兩宗「擬似謀殺戲曲事件」。
第一宗發生在一個招聘樂師的場合。話說一位在內地學習音樂的年青樂師面試時,考試官問他為甚麼要加入劇團?他說自己加入劇團的理由,是要一展改革香港粵劇音樂的抱負。他認為本地的粵劇音樂太簡陋,樂師的水平也不高,希望能夠把內地的一套引進本地粵劇團,為提升本地粵劇音樂盡一分力。坐在我身旁的名伶聽到該位年青樂師的豪言,真是火上心頭,責問他看過多少本地名家的演出!該位年青樂師在內地二線城鎮成長,見識有限也很自然,所以才會把呂文成也算作內部粵樂名家。但既然要提升本地粵劇音樂的水平,想他必然對傳統粵劇拍和有相當的理解,於是我請他解釋「拍和」和「伴奏」的分別。但見他支吾以對,已可推論他對拍和裡的「補」、「引」、「搭」、「齊」、「隨」等技巧理解不多,試問由他來改革粵劇音樂,又怎會不發生「謀殺案」呢?
第二宗「謀殺案」出現在某花旦身上。某晚看戲,見眾花旦都穿上沒有水袖的戲服。心想可能是班主想有突破,所以模仿內地的「現代粵劇」,把水袖除掉。看了一段時間,在我肩膊上突然多了一個圓圓的頭問我身旁的「戲曲辭典」招菉墀:「為甚麼花旦沒有水袖的?」招姑娘肯定地回道「一定是想學毛俊輝那齣話劇!」於是頭圓圓的戲班老闆滿意的向身旁的友人解釋花旦沒有水袖的原因,大家便繼續看戲。到了下半場,花旦又有創舉,她在原來的戲服上再披一件彷如意大利時裝的挺硬透明上衣,於是不論她做甚麼動作,上半身的線條也能保持不變。結果是整晚只見花旦豐滿的身材在台上移動,花旦的身段和水袖擺動的線條美便給「謀殺」了。
我一直主張粵劇須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才可以應對現代劇場的演出環境,但像上述兩個例子,改良成了越改越不良的簡稱,我也只能搖頭輕歎:「新不如舊!」 ■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