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中樂團的指揮解碼活動。
文、攝:周凡夫
香港中樂團主辦的香港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將於7月24日的決賽音樂會上揭曉誰是「幸運兒」!當晚7時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決賽音樂會,將會為聽眾帶來很新的體驗。
其實,音樂不同於體育運動,是否適宜比賽,一直存在很大爭議。為此,早已有人指出音樂比賽是一種「惡魔」,但現實中這卻是難以避免的「惡魔」,音樂比賽已是現代社會中不能沒有的事了。「惡魔」的原因在於音樂的表現水平去到某一層面便不容易分出高下,其中的主觀成份亦難避免,獲獎者多少帶點「幸運,稱為「幸運兒」並非無因。所以,如果說比賽要公平、公正,那麼音樂比賽便是一種最難公平、公正的比賽。
為此,年前中樂團的當家談到要辦中樂指揮大賽此一計劃,個人的反應是又要多搞一隻「惡魔」出來了!不過,正如現今音樂比賽在全世界各地不斷「開花」一樣,舉辦音樂比賽有其現實的需要和積極意義。回顧二十世紀中國大型民族樂團發展,無論創作、演奏、樂器製作等領域都已有不錯成果,但優秀的中樂指揮卻嚴重不足,這已成為民族樂隊發展一大隱憂,舉辦全球首次的中樂指揮大賽,以期能發掘優秀指揮人才,便是極為需要的事。
要辦好中樂指揮大賽會較一般的樂隊或合唱指揮大賽更多一點困難,那便在於「中樂」此一元素。中樂作品大多數不同於莫扎特、貝多芬,甚至李察.史特勞斯、馬勒,基本上都已有一些共通的理解認知;指揮中樂作品,在演繹處理手法上如何去定立標準是一大問題,為此,中樂指揮大賽整個活動便必須要想方設法,盡量將各個階段的比賽做到盡可能公平、公正,盡量減少「幸運成份」,以求真的能夠發掘出真正具有才華,具有指揮潛力的中樂指揮接班人。
但無論如何,報名非常踴躍,55名參賽者分別來自香港、內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及奧地利等國家和地區。當中不乏現任交響樂團指揮、學校教師和音樂系學生等。整個比賽分為四輪,執筆時由3月開始的初賽已告結束,經過初賽共評選出15位參賽者進入複賽。第二輪複賽(7月18日至21日)在15人中選出6位進入7月22日及23日的準決賽,再評選出3位優勝者,及「香港作品《星河潑墨》最佳演繹獎」的參選者,參加決賽音樂會。
前所未有的「現場比拼式」欣賞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認為這次比賽的難度相當高,他說:「複賽中要分別演出中國傳統作品和現代作品;準決賽更難,有高難度的《十面埋伏》和相當現代的香港作品《星河潑墨》。古典的、浪漫的能夠指揮,但也要有現代音樂指揮的知識和技術,很多即使是受專業音樂指揮訓練的人,也很難駕馭現代音樂。」 他還透露:「準決賽還有一個視奏糾錯環節,就是指揮在演奏前規定的時間內讀完正確的譜,但樂團樂師拿到的譜會有設定好的錯處,就是要看看參加者能不能找出這些錯誤,考驗他們的聽覺敏銳性。」
闖過3關進入決賽的3位優勝者需指揮樂團演奏《秋決》(選段)及《古槐尋根》,在音樂會中聽眾將會分別聽到這兩首作品在不同指揮下的3次演出,這可說是整個比賽活動最重要的壓軸部分。對聽眾來說,亦當是一次極有可能是從未有過的「現場比拼式」欣賞經驗,會是一次很獨特的體會。這部分結束後,便由在準決賽中已評選出來的「最佳香港作品演繹獎」得獎者(亦有可能會是3位決賽優勝者其中1位獲得該獎)上台,指揮樂團演出羅永暉的《星河潑墨》。在這期間,由《秋決》的作曲家林樂培及《古槐尋根》的作曲家趙季平,連同閻惠昌、陳澄雄、夏飛雲、湯沐海和俞峰組成決賽評審團,將選出冠、亞、季軍及「香港優秀青年指揮獎」、觀眾亦參與即場投票選舉「最受觀眾喜愛指揮」。頒獎後冠軍再上台,指揮樂團演出程大兆的《黃河暢想》。
個人對這場具有獨特形式,獨特意義的決賽音樂會帶有一定的期待,且看哪一位會是以實力獲「幸運之神」眷顧的勝出者了。不過,值得指出的是,香港中樂團能藉著這次指揮比賽,特別舉辦多項配套活動,包括大師班及「指揮解碼」工作坊來提高市民對中樂藝術的認識,決賽音樂會後翌日(7月25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更會在香樂中樂團排練廳舉辦「中樂指揮國際高峰論壇」(公開免費參加,可致電31851600留位),邀請國內外及本地有關專家及嘉賓出席,還邀請了亞洲其他樂團派遣一名行政或藝術領導來港出席決賽音樂會及研討會,體現樂團在學術上不斷探索進取的目標。這些活動可以說將指揮大賽的積極意義大大提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