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客家土樓不但具有建築美學的特徵,更承載著千年客家文化。
「賴導演?喏,在那邊拍照的那位就是。」無論在北京、台北、杭州還是廈門,《土樓神韻》的演出現場總有一位衣著樸素、精神矍鑠的攝影師忙前忙後,定格每一幕動人的畫面。他就是這部大型歌舞集的總導演兼撰稿,土生土長的閩西客家人賴永生。
1968年高中畢業後,賴永生就在農村務農。熱愛攝影的他,利用農閒時間行走於土樓村寨和青山綠水之間,用鏡頭記錄著土樓客家人的勞動、生活、民俗風情。1988年1月,賴永生被破格提拔為國家幹部,專門從事新聞攝影工作;此後又調至永定縣文聯,走上了研究、傳承、守護客家文化的漫漫長路。
「1998年,永定啟動客家土樓『申遺』工作,著名女指揮家鄭小瑛在隔年組織創作的交響詩篇《土樓迴響》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和靈感。」充滿創作慾望和信心的賴永生開始默默構思,逐步在腦海裡形成《土樓神韻》的雛形。
深諳客家歷史和文化成為最大的優勢,賴永生將唐宋時期中原漢民為躲避災荒戰亂,忍痛含淚,離別故土,漂泊南下,客家先祖聚族而居建土樓、漂洋過海去南洋、客家文化生產生活等場景,分別融入《石筆春秋》、《土樓夯歌》、《土樓人家》、《四海流芳》及《天下客家》5個篇章。
「一個小時的時間,能表現多少客家文化,取決於我們選擇的表達方式。」賴永生說,例如婦女表達對即將下南洋的丈夫的不捨,閩南婦女是反覆叮囑,客家婦女則有一個很典型的動作:抱著丈夫的大腿。「只要有這樣一個動作,無需再有過多的語言表達,觀眾都能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