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加藤嘉一 把中國當作一輩子的事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如果用一句話去白描這位27歲的日本年輕人,應是既聰明又坦誠。他的中文造詣自不必說,慷慨陳辭著書立說已不在話下,最難能可貴的則是他對中國社會的真正投入與理解。說他聰明,是因為他對中國的人、事、現狀之敏銳,不輸本土的專業學者,說他坦誠,又因為他直言不諱自己的自信,正如他費時3年,以日文完成的新作之書名:《我要成為日本海的橋樑》。

 身為日本人,觀察中國其實已有一定根基,日本文化中的中國影子無處不在,上至儒家思想,下至三國赤壁。對於中國的古代思想與歷史,日本有根深蒂固的興趣熏陶。但對加藤而言,中國不只是他的情結,更是一種越了解反而越覺神秘的文明。他說:「中國的很多邏輯你說不清楚。比如為何全民普及英文卻上唔到facebook,又比如為何人們都在喊窮卻又買那麼多美國國債?」他以旁觀者的姿態觀察中國,卻從來不抱以情緒化,他懂得客觀審視自己中國情結中的愛恨交織:「喜憎只是個人情懷。」故而,他是那樣鍾情北京的人、知交、母校北大,卻敢於連發3篇文章批評北大,更敢於直述自己對中國的種種看法,他笑言:「是因為愛,因為善意。」

不斷被誤解是一種常態

 「在中國,不斷被誤解是我生活的常態。」起初人們誤解他,甚麼荒唐的說法都有,猜測他是間諜、意圖分裂中國,或是純粹為了洩己私憤,可「其實我的初衷是作為中國問題的觀察者,我觀察,因為我感興趣。」他認為深入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開放狀況,對日本而言,有著決定性影響,所以更需要真正去了解,而這種了解過程中,最要把握好的,則是距離感。他說:「和中國打交道,距離太遠,會看不清楚,距離太近也不行。」接踵而來的會是各種質疑揣度。愈了解這個國度愈看不透,愈表達愈被誤解,但中國的意見市場仍是需要加藤的這種存在。官方從未為難過他,因他不挑戰根本體制,他選擇的發聲方式特立獨行,但並不激進硬化。按他的個人解釋是:「挑戰其實未到時候,中國的經濟整體上也是在向前發展,只有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後,社會的認知變革才具有可能性。」

 加藤從未受外界之音所困擾,他表示即使在日本,自己被人質疑也是常態,但始終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有良心的政府和媒體是支持我的。」

 加藤自2010年起才在日本國內文壇正式發表文章,日本社會的論資排輩非常嚴格,話語權一定是控制在老年人手中,年輕人對時局有所看法,也要扮無知。加藤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顯然是個另類存在,他積極談論中國問題,亦會遭遇本國的父輩學者之質疑批判,但還是那句話,「是常態,但我並未收到攻擊」。因為日本人民一樣關注這個年輕人眼中的中國是怎樣?他描繪的中國屬實嗎?加藤提供了一種new value——對中日兩國都是。

 從前,中國人所能辨識的外國人面目多是像大山那樣,藉助語言的力量穿透文化差異,但藉助寫作與評論,加藤卻開創了先河。一個日本人,用地道的中文寫中國,競爭的對手全部是中國人,他自信又坦率地直言:「這個新的市場,過於被我掌控。」其實以華文寫作的知識分子與深度評論人,即使在台灣或香港,都唯有那可數幾個,對於外國人而言,更幾乎是一種不可能。但加藤認為,外國人如何了解與表達中國,應當引起中國社會的足夠重視。而為獲取這種重視,他也聰明地一早懂得:「真正能打動中國人的、能左右中國社會意見的寫作,一定是中文。」

 加藤在寫的7個專欄中,3份內地、1份台灣、另外3份則是反哺日本。在日本,他既扮演著一個中國問題觀察者的角色,也是年輕一代的意見領袖。問及他,日本年輕人會羨慕你的影響力嗎?他的回答卻是能感到自己的累。他說:「我做事的原則是去做相對不同的事,哪怕並沒有任何影響力;那麼即使孤獨、寂寞、崩潰,都是值得的。」他熱衷於四方遊走、投入民生,亦同時在承擔著極高的行走成本。「上一次我離開北京是6月30日,之後去東京去上海去中山,再來香港書展。」也會對長期生活在北京感到厭煩,但那又能如何呢?「每次回到北京和伊豆(加藤的故鄉),都是回家的感覺。」多麼矛盾的內心糾纏,他鄉早已化為現實中的故鄉。

中國的邏輯

 即使他不講出來,也不會有人懷疑他對北京、對北大的情感。他說:「北京是我童年嚮往的地方,也是讓我展開中文寫作之路的地方。」當年,他為掌握好中文,看人民日報聽電台廣播、隨時查字典,以這樣大的熱忱去投入異國,已不是一個普通年輕人能堅持的事,而05年在鳳凰衛視開始意見的表達之後,他更能分清用中文「表達」與「寫作」的不同之處。「寫作是尋找一種節奏。其實不管我未來做甚麼,中文寫作都既是我的愛好又是我的事業。」頓了頓,他加多一句:「中文表達是我將用一生去錘煉的任務。」

 既然正是青春當年,多遊走海外自然會有助於觀察之豐沛,加藤說自己還想去印度、美國等不同地方,但去那些地方,一定是為了更好地觀察中國。「我會把中國當作一輩子的事業。」如斯堅定,不禁令人好奇,他究竟有多了解中國?

 因所抱持的客觀立場,令他勇於坦然表達己見:「中國的許多事情,不靠邏輯,而更順應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他在著作《中國的邏輯》一書中就敏銳地捕捉了一系列邏輯之外的當下社會關鍵詞:80後、90後、蝸居、愛國、大學教育問題等等,這些中國特色十足的語匯,以外國人的視角解讀,幾乎有些不可思議。而時下國人最熱衷於討論的安全感議題,在加藤看來,一言足以蔽之:「職業規範和底限不足時,哪會有安全感。」直面問題,不是刻意作對,而是深重的清醒承擔。

人的一生只能有一種「愛國」

 對他而言,表述中國是因為自己愛它,但同時,他對中國的觀察一定是基於一位日本人對日本之愛的深厚動力之上。愛中國與「愛國」是相輔相成,亦只能是相輔相成。他說:「如果是談愛國,那麼人的一生,只能有一種『愛國』。日本需要我這樣的年輕人。」日本需要了解中國——大到如何令日本在對華經貿中受益,小到在中國市場主推怎樣的產品,所以他將了解中國視為自己「愛國」的最適當表現。

 加藤只是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去搭建他口中「日本海的橋樑」。他毫不懷疑自己所做事情會帶來的長遠價值:「10年後,人們會更理解我所從事的志業;現在都還是處於一個奔跑階段——中國和我都是。」

 或許我們都該懷有一種感恩,去感謝這位從東洋而來的年輕人——他自信、自省、氣盛、刻苦,更懂得腳踏實地,他的文字與語言,都是他以外來者姿態對中國所奉獻的誠懇關照。華文創作市場的包容,理當鼓勵更多這樣的青年直言者出現,不問國界不問立場之褒貶,勤懇而執著的發聲本身,已是對中國之愛的一種無言呈現。

相關新聞
不只關心 更要反思 作家以文字為社會發聲 (2011-08-04) (圖)
加藤嘉一 把中國當作一輩子的事業 (2011-08-04) (圖)
李承鵬 以評論走在人間路上 (2011-08-04) (圖)
行走方圓之間 坐看《土樓神韻》 (2011-08-02) (圖)
農家出身總導演的土樓情 (2011-08-02) (圖)
「四句頭」客家山歌表真情 (2011-08-02) (圖)
客家女清水出芙蓉 (2011-08-02) (圖)
吟誦古籍 (2011-08-02) (圖)
當汽水瓶遇上顏料 夏日玻璃畫藏物語 (2011-08-02) (圖)
政治人物汽水瓶 (2011-08-02) (圖)
「清明上河圖」系列之一 (2011-08-02) (圖)
「Landmark North上水廣場.夏日玻璃畫藏物語」 (2011-08-02)
尋找傑出男兒系列(一) (2011-07-30) (圖)
Card Game賽場上的魔幻人生 玩遊戲是終身職業 (2011-07-30) (圖)
悠揚樂聲中尋找神童 (2011-07-30) (圖)
日本文化的兩個極端 從京都藝術到拖鞋乒乓 (2011-07-30) (圖)
「海港城.細味京都」展覽: (2011-07-30) (圖)
華文創作生態面面觀(上):小說作者的生命體驗 生活即靈感,也是動力 (2011-07-28) (圖)
九把刀—台灣暢銷新生代 (2011-07-28) (圖)
笛安—80後的扎實沉澱 (2011-07-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