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葉偉明表示,航空業界正面對人手不足、青黃不接的困境,促請政府規劃機場擴建時加強人才培訓。香港文匯報記者曾雁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雁翔)香港航運業發展蓬勃,客貨運量屢創新高,惟航運業界正面對人手不足、青黃不接的困境。工聯會指出,經歷數次經濟周期性疲弱,航運業「有減薪,無加薪」,部分職位的起薪點較18年前還要低,人手大量流失,業界現時尚欠1萬名從業員應付急增的工作量,倘當局落實增建第3條跑道,並於2030年落成,航運業需要額外3萬至4萬名從業員。工會促請港府在規劃擴建機場時,應同時制定培訓人才的措施、改善交通配套,並鼓勵公司加薪挽留人才。
民航事業職工總會副秘書長葉偉明指出,現時共有6.5萬人在機場工作,扣除零售、餐飲等人員,航運核心業務從業員共有3.5萬人,面對日漸增加的工作量,業界需要增聘1萬人才能應付需求,預料至2030年,核心業務從業員需求達7萬至8萬人。對於機管局推算2030年整體機場(計及零售、餐飲等)需要14萬名員工,他認為,在目前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估算未來所需人力,不夠準確。
年輕僱員上班數月離職
現時業界面臨人手不足的情況,以飛機維修工人為例,民航事業職工總會港機分會主席丁崇基表示,在啟德機場時共有5,300名維修員,只有1個飛機庫,容納3至5架飛機;但搬遷到赤立角機場後,飛機庫增至3個,容量倍增至10架飛機,而人手只輕微增加至5,700人,未能應付工作所需。因工作性質所限,多數年輕僱員上班數月後就離職,人手長期不足。
由於航運業薪酬欠競爭力,未能吸引「新血」入行,部分工種起薪點仍停留在90年代的水平。香港空運貨站職工會副主席葉以勒指出,1993年航班貨物處理員的月入約7,000元,現時該職位底薪僅6,530元,僅僅符合最低工資要求,連同津貼和獎金收入亦只有約7,500元。而以往不少公司都有提供交通津貼予員工,但2003年沙士經濟低迷時被削減,導致「新人」抗拒入行。
葉偉明促發放交通津貼
葉偉明表示,機場管理局提出《機場2030發展規劃大綱》只提及基建,欠缺人力資源規劃感到失望,港府應鼓勵公司增加薪酬和福利以挽留人才,並向員工提供交通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