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弘佛法渡當代社會一切苦厄
禪修是甚麼?你是否覺得這注定等同於高深的宗教奧義,距離生活十分遙遠?其實不然,現代都市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浮躁,恰恰需要一種寧靜的心靈指引,以平和心胸、豁達接物。而即將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的「死亡,你知多少」、「死神來了怎麼辦」兩場面向年輕人的禪法智慧講座,或許便是打開我們體驗禪修之門的鑰匙。台灣百丈山力行禪寺的創始人慧門禪師,將生死的覺受,輔以深入淺出的心理引導,帶領我們親近禪法智慧。參禪的最終目的,雖是為著了脫生死,故被常人看作一種出世的智慧,但禪修過程中所產生的心靈正面能量,卻又能使情緒波動轉為平和、「無有恐怖」、煩惱盡失,實在受用於入世的生活。所以佛教其實並非深不可解,在佛法自然對年輕心靈的滲透與影響間,你會驀然發現,從喧囂繁華中理清自我、「找回我心」,是這樣清淨恬淡的善美之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台灣百丈山力行禪寺提供
那麼首先,當代年輕人是否應當親近佛教呢?在慧門禪師看來,這個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今時今日,年輕人心理素質的匱乏和對方向感的迷失,恰恰需要一種內心層面的幫助指引。但這指引並非對宗教性的灌輸,佛教教理的最基本了解便有一項獨一無二的特殊訓練——禪法。佛教講求普世度人,最終目的自然是了脫生死執念,但對一般年輕人而言,這個目標言之尚早也要求過高。「年輕人幾乎感受不到這樣的目標,他們大多受社會價值觀念影響,都想從追逐權力慾望、社會地位、金錢等層面上改善人生。」對心理層面的改善則較少,因而慧門認為,讓年輕人對佛教產生興趣,首先該從他們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中去引導。他舉了個最簡單例子:「比如現在年輕人從6、7歲讀到大學畢業,讀那麼多書,但仍找不到工作,很多人只能再去讀研究生。」
畢業出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壓力,會隨之引動心理困境——譬如煩惱、對人生失去目標、自暴自棄等狀況都有可能發生。又比如一些人自小在家庭成長過程中遭遇了一些不幸、在內心埋下情結,成年後碰到類似情景,便會引發過去受傷的情境、扭曲當下所面對的事,從而對人際互動帶來阻礙,產生衝突。因而佛教假如能從他們面對的最為迫切的困頓中給予引導,安撫因情緒起伏所帶來的煩惱、傷心和困惑,便會產生一些很實際的幫助。
佛教對年輕心靈的提升
慧門禪師指出,禪法不是糊裡糊塗地修,也不是任由年輕人的興趣去修,而是一種激發,一種令人為之受用,從而起到提升心理的良好導向。
跳脫六道生死輪迴,當然是最高的佛教智慧,但一開始和年輕人講這些,顯然難以取信,我們會懷疑:「究竟能不能做得到?」「有誰做得到?」都市人講求切實,而不會信服於天馬行空。一對新加坡夫妻詢問禪師,有何訣竅令心靈平靜而入定。禪師給出了一個十分簡便的觀心方法——握住一隻手電筒,當手想動的時候,便檢視這「動」的心念由何而來。當心能一念不動時,手中的手電筒也是紋絲不動的,並能從兩至三分鐘逐漸擴延至更長。入定正是一種將心拉回自心的過程。
這便是最為實際的、人人力所能及的禪修,又譬如有人在你身邊放下一隻杯子——當心不靜時,並不會留意杯底與平面接觸的聲響是大或小,但心如止水時,即使很細微的聲響也可以感到是劇烈震動。故而修煉高超的禪師,可以聽到鄰座人抓撓虱子並折斷其腿。禪的智慧,在於心,心可以很細,可以是全方位的,可以將人引導到很高的境界,從而能一步一步改善人際互動中的焦躁、生活中的壓力。佛法的至高境界並不是玄妙不可解,勘透生死亦是從打開心扉開始, 逐漸得以提升。
許多人認為佛教就是老人家才相信的宗教,但其實通過走入校園與大學生清談、實地禪修並搭配一些有益的額外活動,慧門襌師希望禪法能給人帶來十分正面的積極的興趣。新時代中的佛法不該被引到一條迷信的道路上令人產生誤解,否則佛教便也注定會窮途末路。但同時,佛教也非為了適應流行而去盲目附和年輕人的紛繁需要,它的可貴之處,在於解開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創傷、困頓與心結,令心能沉實下來,將浮華外在轉化為追求與內心對話的途徑,實現生命力量的扎實。
佛教的流行之誤讀
有許多年輕人道聽途說,以為學佛便是讓人內心變得很消極厭世、悲觀失望、不再積極進取與進步,故而誤以為不能學不可學,這便是對佛教信仰之理解的謬誤。禪法中最有價值的力量是令內心的困頓得以跳脫,從而更有能力轉化挫折帶來的痛苦、更為樂觀進取地去面對現實。因而年輕人領會其中的深意後,會通過自我意志的轉化而開闊心胸,接受那些經歷過努力過付出過但未必有回報的客觀存在,不得意忘形也不灰心喪志。
要把佛法用簡單實際的生活例子進行講解,年輕人才能很快了解怎樣做並切身體悟。一位在新加坡參加禪修的大學剛畢業的工程師,一直心存疑問,該怎樣和年長中風的父母溝通——他疑惑的是到底佛法能否幫助父母,禪師便耐心解釋,其實並非佛法經條本身會起到作用,是師父耐心地引導他進行回溯,回溯自己與父母溝通的方法是否不夠正確,對於意識不夠清醒的家人,理應給予更多由衷關護。這位工程師通過回想,便理解了禪法該如何應用在生活困境中,他懂得了「不要被境界綁住」、要從境界裡跳開來轉化境界、把他人之心拉回自心,這樣一來便不會再鑽牛角尖,而能看到事物更好的一面。
而如今對佛教之流行也存在另一種誤讀,因為許多經文和佛法事蹟都被編成歌曲,故而年輕人會覺得聽聽歌已經是感受了真諦,不必再花心思探討禪法。但慧門禪師認為,唱歌固然是好的,但實質對人心的幫助程度卻很有限。這種方法無法解決一些人碰到機會就要抓住權力的執著和接受賄賂的貪念,佛法單從義理瞭解,始終只是淺嘗輒止,而透過禪法修行,則是在訓練「只要維持你的心不動,再大誘惑都不為所動」。
六祖壇經中的著名義理——風未動,是人的心在動。
慧門禪師解釋道,即使外邊的風在動,當你的心不動時,那些動靜也和你並無關係。這就像「風席捲樹葉一大片」,但當你從樹葉間的空隙中去凝視清朗虛空,那空間中便可以見到你的心——不管樹葉如何飄動、每片樹葉如何動,你亦可以體驗到心不動的境界。他說:「我們的生命不可能要求外邊的人都不動、要求別人不製造給你煩惱 ,但即使外邊給了再多刺激再多困境,我們也可以領導自己無動於衷。」
佛法的真正價值,正是要讓人學到後馬上從內心體驗到、馬上能做到。過多的解釋,只會背離義理原意,因為其中的本質本是通俗而簡單的。
所以年輕人學習禪法後,或許便能體會到一個人的快樂幸福並不建立在外面人、事、物給予的稱讚,並不依賴於外邊的物質。當心變得清靜之後,快樂源泉就會源源不斷從內心流淌出來,而不需要外物滿足。這便是為何禪師認為單單靠著佛教歌曲提升心靈遠遠不夠。「那只能作為其中接引的一段,而不能解決實質問題。把佛法編成歌舞,固然唱與跳的那一時刻是有啟迪的,但當你回到家裡、燈關掉、孤零零一人又碰到颱風或是大地震時,你是否還能很清醒?事實上你會擔心生命受到威脅。為了求生,你會產生恐懼。」在面對最大的困境時,不能形於外而要立足於內。
生死的緊要關頭,故作輕鬆不能為我們帶來解脫,瀕臨死亡的壓力需要一種恒定的心念去疏解消散,而這樣的耐心和勇氣或許正是年輕人最為需要的——籍對抗壓力,以認識自我,以找到人生源頭活水的喜悅。
慧門禪師認為,禪法不必靠外界的音樂舞蹈乃至物質,讓人們獲得快樂。按他的話說:「單單是控制內心,已經重要過一切外在形式。也唯有強大內心,才能抗衡心理壓力。我們不能巴望外在的東西疏解,要靠自己清涼的心,去洗滌煩憂。」同時他認為歌舞等多元形式為佛教帶來流行普及固然沒錯,但某種程度上也會讓佛教越來越膚淺化、表面化,離本質越來越遠,所以對佛教初產生興趣的人們不該將之引為主流。他說:「如果大家都這樣誤讀,佛法就完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