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影評人羅維明拍了一部關於香港和保育的電影,邀請大家前往觀摩。論聲勢當然及不上之前另一資深影評人黃國兆的大作《酒徒》,但由於影片內容涉及去年政改風波,不少被攝入鏡頭的「八十後」青年亦有到場欣賞。
這部題為《幻想香港》的作品令人立即想起的是《否想香港》——一本1997主權移交前後名噪一時的文化研究文集。《否想香港》引入後殖民的思維,就香港文化將如何影響中國提出了正反想像,今天回望絕對有後設研究的價值;《幻想香港》則始以頗富詩意的篇章描畫攝影師進出現實及其夢境中的中環,終以較粗糙的手搖鏡紀錄「八十後」青年圍坐立法會抗議特首曾蔭權提出的「政改方案」。片中還有編導現實常流連的71吧、71吧附近被政府活化保育以紀念辛亥革命的百子里、一個可能是直接搬上銀幕的港人之夢(「我經常做著同樣的夢,我的車子在山上拋錨,港督府、中國銀行、滙豐銀行,就在背後……」《幻想香港》的故事梗概如此寫道,「拋錨」明顯與特首就宣傳政改方案而提出的口號「起錨」相對)。
羅維明是很有才氣的影評人和作家。早年在台灣出版的影評集,在香港主理《電影雙周刊》,參與電影資料館早期策劃工作,近年則協助康文署主辦,每年定期引介世界經典電影。今次他拍攝這部半紀實之作,其靈感不曉得跟又一影評人導演李照興(龐奴)是否有關。近年已北上發展的李照興三年前拍攝了《潮爆北京》,就京奧舉行前後的北京變化探索保育課題,有著借他城寫我城的隱喻。無獨有偶,李照興北上前定居中環,與羅維明稔熟;《幻想香港》裡主人翁(廖慶雲飾)也曾動念往北京發展。
影評人紛紛執起導筒,除了技術方便的原因,大抵真有評論到底,不吐不快的需要。通過創作來進行較隱晦的評論,其道不孤,可歌可嘆。 ■文:朗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