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約會幾代說書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17]     我要評論

潘國森

 有朋自省城來,不亦樂乎?來客乃是粵式說書的傳人彭嘉志先生。所謂說書人,民間稱之為「講古佬」。這一門民間藝術跟今天粵劇的組成部分如龍舟、木魚相似。所不同者,主要靠一張嘴,沒有音樂輔助。其次是表演場地相對固定,既可以是戶外的「榕樹頭」,也可以在室內有座有桌,不似民間演唱藝人要沿街賣唱,移船就磡。

 據彭兄介紹,中國各地說書藝術大多宗明末清初的柳敬亭為祖師,不過文獻證據則稍嫌未足,各地說書流派未必都有親屬關係。彭兄是有心人,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粵嶺文化保育協會」,首先推出「粵港兩地粵語說書藝術與發展研討會」的項目,本月二十四日在尖沙咀的童軍中心舉行(詳情見該會網頁:http://www.cantop.org),除了邀請了內地政府認可的「粵語說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說書表演藝術家顏志圖先生來港之外,還有創出「天空小說」的前輩廣播界大宗師李我先生,李我叔作為一個說書人,其成就相信可以直追柳敬亭。屆時還有省港兩地的學者參與,潘某人年輕識淺,居然獲邀陪末席。據說李我叔的天空小說乃是無師自通,有沒有從傳統粵式說書中吸取養分呢?這個要屆時當面請教了。還要因利乘便,要李我叔證實一下,上世紀四十年代,省港兩地社會主流是讀「時間」如「時諫」(正常人慣用)還是「時艱」(有妄人要推廣)。

 現今是網絡世界、電子時代,對於日趨式微的傳統民間藝術之承(繼)與傳(揚),第一步當然是「錄影搶救」。其法甚簡單,按傳統上該門藝術慣常演出的場地與環境,廣邀當今名家,演出他們的「首本戲」就是。先有了影音紀錄,然後文字研究、評析、導賞、推廣、發揚等等,都是後話了。潘某人這個建議,當然是師七十年代,前輩紀錄失明唱家杜煥先生南音藝術的故智。當年榮鴻增教授等有心人特別挑選上環富隆茶樓,模仿杜大師過去慣常的表演場地。可惜那時因資源所限,只能錄音,未有錄影。以二十一世紀的條件,錄影已經是指定動作了。

 要發展粵式說書這門已鮮為人知的民間藝術,當然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開拓聽眾、觀眾源;一方面培養演藝接班人。

 粵式說書跟北方仍流行的相聲可能同源,但是人家仍有頗大的聽眾群,所以要保育粵式說書,當以教育群眾為首務。如潘某人這個年齡層的嶺南子弟,是為電視機陪伴長大的一代,跟由收音機陪伴長大的父祖輩不同。如果是再年青的一輩,則所學語文以白話文為主,對於華夏文明、嶺南文化都甚有隔膜,前兩三代人都懂的「骨子」廣府話口語更感陌生。所以推廣這門粵式說書、以及其他廣府文娛演藝活動,恐怕所有影片都要全配字幕,至於現場聽說書,最好給聽眾都印發一紙「戲文」內容,才是重新栽培聽眾的道理。

 另外一個大有開發潛力的社群,則是失明和弱視人士,彭兄可以鄭重考慮。

相關新聞
百家廊:合唱團選秀記 (2011-10-17) (圖)
翠袖乾坤:幸福不掛u (2011-10-17)
跳出框框:在家產子 (2011-10-17)
琴台客聚:約會幾代說書人 (2011-10-17)
杜亦有道:兩通電話 (2011-10-17)
思旋天地:「繼往開來」 (2011-10-17)
網人網事:iSad (2011-10-17)
百家廊:石榴的節日 (2011-10-14)
翠袖乾坤:薰衣草 (2011-10-14)
古今談:天宮有自主新科技 中國有望拿諾獎 (2011-10-14)
琴台客聚:在電線杆上曬太陽的甲蟲 (2011-10-14)
生活語絲:看報與讀書 (2011-10-14)
一網打盡:次貨家電製造垃圾 (2011-10-14)
獨家風景:中國電影與你一年一度的約定 (2011-10-14)
百家廊:為了寫作和思想的人生 (2011-10-13)
翠袖乾坤:貧與貧 富與富也懸殊 (2011-10-13)
海闊天空:尊敬長者的民族 (2011-10-13)
琴台客聚:垂涎美色 (2011-10-13)
杜亦有道:醉蟹之最 (2011-10-13)
隨想國:鹽城 (2011-10-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