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新豐江源頭的植被保護完好。 香港文匯報廣東傳真
「月光光,照得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沒水荒」。香港,三面環海,年降雨不均,又無湖泊、河流調節,淡水奇缺。1963年12月,隨著周恩來總理一聲令下,中央撥出專款3,584萬元,11個月高速建成東深供水工程,從此結束了香港長期缺水的歷史。轉眼之間,供港水已經流淌了近半個世紀。為了保護好供港水源東江水的水質,數十年間,東江兩畔的人們,放棄發展工業堅守清貧,用每一滴都晶瑩透亮的水,來表達對700萬港人的濃濃情意。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鵬飛 沙飛廣州報道
「沒有東深供水工程,就沒有香港今天的繁榮。」很多香港知名人士都曾這樣動情的評價東深工程。每任港督到任不久,總要到東深供水工程去拜會一番,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回憶錄中談到香港問題時,也提到東深供水是維護香港繁榮的特殊工程。
據介紹,對港供水工程始建於1964年2月,1965年3月建成投產,對港供水量為0.682億立方米/年。東深供水工程至今共經歷過4次改擴建,其中第3期擴建後,形成東江、司馬、馬灘、塘廈、竹塘、沙嶺等6級抽水站和雁田輸水隧洞以及深圳水庫所組成的6站、1洞、1庫的輸水系統。輸水道從東江泵站至香港交水點三叉河全長約80公里,其中佔用天然河道45.4公里。改建竣工之後,東深供水全部採用封閉式人工渠道,將東江原水直輸深圳水庫,目前供港水量每年逾11億噸。
保護水源 出台逾10重典
從2011年5月1日起,廣東省將禁止在東江流域內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三大水庫庫區採石開礦,以進一步保護東江供水安全。因為,東江擔負著向香港供水的重要任務。其實,為確保供港水質安全,從上世紀90年代起至今,廣東省就陸續開始出台保護性法規多達10餘部,包括《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東深供水工程管理辦法》、《東深供水工程水質保護規定》等。
「為了保護一條供水線,出台這麼多法規,不得不說這樣的立法力度,在中國所有水系保護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在採訪中,有水利專家這樣對記者說。
重典之下成效顯著,根據2002—2010年8月監測報告,東江幹流3個江段(河源段、惠州段、東莞段)及東江北幹流水質總體保持優良(Ⅰ—Ⅲ類)。2007年至今,供港水各項指標達到Ⅱ類水質標準,完全符合供港協議要求。
「香港人喝的三杯水中,有一杯就是我們新豐江的水」。地處粵北山區的新豐縣,水資源豐富,其境內流淌著的新豐江,是東江最大的一條支流,水量約佔東江水的43%。當地人對此十分自豪。
可是,自豪的背後,是這座小縣城20多萬人,長達10餘年的默默付出。為了保護好水源,這裡禁止發展所有會帶來污染的產業。
減排污水 紙廠煤鐵礦停業
1996年的時候,新豐縣最大的造紙廠效益可觀,作為廠長,陳參洪的月薪超過兩千元,而當時這個粵北小縣城的平均工資才400多元。陳參洪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1997年是他的人生轉折點,也是他所領導的新豐造紙廠180名工人的人生轉折點。
新豐造紙廠距離新豐江不到2公里,所有機器開動的時候,每天至少排放6,000噸工業污水。1997年,這間一度作為當地納稅大戶的企業,被關閉了。包括廠長陳參洪在內的所有的職工,一夕之間都成了下崗工人。
其實,遭遇艱辛的不止一間造紙廠,為了保護水源安全,年財政收入僅有3,000多萬元的新豐縣,陸續關停了3座煤礦、3座鐵礦和9家瓷土開採企業,造成大量工人下崗,直接經濟損失每年近億元。
濟3貧困縣 人代倡生態補償
就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江西籍的全國人大代表便向全國人大提交建議,希望可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因為東江上游的江西省尋烏、安遠、定南三縣,為了保護東江水源不被污染,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這三縣70多萬農業人口,人均純收入最低的縣只有2,633元,僅為江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其中尋烏和安遠兩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定南是省級貧困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