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人問筆者大學教育哪個環節不可或缺,答案必然是導修課。導修課的報告、討論是高等教育的「入學儀式」,沒有經歷這種洗禮,不能稱得上是大學生。對一位高等院校的教師而言,未能夠促進學生對課題作熱烈討論,從而鞏固知識,亦不算是一位合格的教師,最少筆者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然而,近年這個基本目標似乎愈來愈難達到。
兩周前一個導修課上,同學報告後,負責評論的另一批同學提出稍為尖銳的問題,報告的同學即時擺出「戰鬥格」,氣氛升溫之餘,討論成為意氣之爭,最後討論成果如何,可想而知。
分數在前 畏懼批評
同學未能包容不同意見,當然源於不少制度因素。例如香港的基礎教育一向是「填鴨式」為主,學生不習慣學術辯論,對於別人的質疑,反應自然較大。又例如政府近年雖然宣傳「求學不是求分數」,但是,實際上分數對學生將來的升學及就業機會仍有決定性作用,學生心怕遭到批評會拖低期終成績,令他們面對批評時十分緊張。然而,這些制度因素與筆者10年前入行時沒有兩樣,何以現時良好的討論氣氛似乎愈來愈難求?有人認為問題或許與「90後」的成長背景有關,生於香港經濟發展的年代,加上是獨子、獨女,被家人寵壞了,不習慣接受別人的意見、批評;亦有意見認為是互聯網溝通方式惹的禍,年輕人習慣了討論區內不經思考、研究,即時回應的討論方式,當這種討論文化由虛擬世界搬到現實生活上演,面對不同意見既不能關機「離線」,更要承受同學的眼光及嘴臉,反應激烈,實在可以預期。
如何建立良好的討論氣氛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禁止同學提出批評或另類觀點,這樣並不能促進討論。
成人身教 改善良方
其實歸根究底問題是出在心態方面,到底學生能否培養出接受批評或不同意見的胸襟。當然,這種品質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但老師亦不能守株待兔,等學生自己領悟。那麼,如何踏出第一步?筆者認為身教比長篇大論的說教更有效。身為教師應以身作則,敢於面對批評,積極回應學生有理有節的意見。今天學生剛愎自用的性格,其實留有不少成人世界的身影。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陳曙峰
網址:www.hkcc-polyu.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