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功
美國金像大導演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1939-)執導或編劇的好電影多不勝數,除了為人熟悉的1970年代初《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trilogy)外,尚有1979年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這齣描寫越戰(Vietnam War)的電影,改編自今天介紹的著名小說--《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作者是波蘭裔的英國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他21歲才開始學習英語,卻公認為英語小說的一大代表人物,確實厲害。
Heart of Darkness 是中篇小說(novella),故事背景並非越南,而是非洲的剛果(Congo)。故事描述主人公馬洛(Charlie Marlow)年輕時隨同比利時(Belgium)商隊前往非洲的經歷,其間認識了另一位主角庫爾茲(Kurtz)。Kurtz本是理想主義者,一心想把白人的「文明」帶給黑人,但最終自己因貪婪和自大而墮落了。
黑暗之心初指樹林
書中最初提到heart of darkness,是描述他們剛進入剛果:We penetrated deeper and deeper into the heart of darkness. It was very quiet there.(我們越來越走進黑暗的心之深處,這兒非常寂靜。)自此,作者便細意描畫了至少3種darkness:剛果叢林、白人虐待黑人,以及人心的邪惡。
到Marlow找到了Kurtz,一同離開時,heart of darkness一語再次出現:The brown current ran swiftly out of the heart of darkness, bearing us down towards the sea with twice the speed of our upward progress(棕色的水流快速地遠離黑暗的心,以兩倍於我們上游前進時的速度,把我們往下載到海洋中);and Kurtz's life was running swiftly too, ebbing, ebbing out of his heart into the sea of inexorable time(而克爾茲的生命也快速地流逝,逐漸衰弱,自他的心流進無法阻擋的時間海洋中)。
後期比喻人心邪惡
留意在上面兩個子句中,最初說的heart of darkness似乎是指剛果叢林,但後來說到Kurtz的heart,則暗示他擁有一顆黑暗的心了。再留意前句說他們離開剛果的heart of darkness,駛往海洋,後句則提到Kurtz的生命自他的heart(of darkness)流進一條寓意深遠的海洋:the sea of inexorable time(無法阻擋的時間海洋)。兩句前後呼應,寓意深遠。
書中類似的明喻暗喻比比皆是,Conrad不愧為箇中能手。
逢周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