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名人面對面:遇上余鵬春 認識國貨公司以外的客家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如果大家認識香港裕華國貨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香港梅州聯會會長余鵬春的話,可能會像筆者一樣,認為他和大家想像的很不一樣,因為一說到國貨公司、梅州等,大家或許會覺得余鵬春傳統守舊、和時代脫節,但筆者可以說不是──他是很尊重傳統,但不脫節,這可能和他的背景有關。

筆者認識他是因為參加了一些和客家相關的活動及飯局,如早前舉行的客家文化節等,所以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一個典型的客家人。後來知道他1958年出生於印尼,童年時代在香港度過,但未讀完小學便到澳洲讀書,大學畢業才回港,反而未正式住過家鄉梅縣。

你會發現他其實是個中英夾雜、「西裝骨骨」的斯文人。「我其實是很客家的,很想大家認識客家文化。」「現在國貨公司和以前已很不一樣。」「你不要叫我會長,叫PC好了,叫會長很有距離感。」他就是這麼有趣。 ■文:曾家輝攝(部分):曾慶威

筆者走到梅州聯會的中環會所,發現原來有一班太太們正在上瓷畫班,看她們專心的樣子,令筆者也想湊熱鬧,跟外國老師上堂,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等了一會,余鵬春突然出現,他說:「對不起,因為司機放假,代班的又行錯路。」如果他不出現,筆者可能真的去問老師可否教我畫畫。

問:你要打理國貨公司,又是梅會聯會會長,也有其他公職,時間如何分配?

余:說真的,這幾年放在公司的時間少了,大約15%左右,一來有很多人分擔了我的日常工作,同事們都很專業,二來可以用iPad、iPhone或網絡來處理很多業務,不需要像以往一定要親身出現才可以完成工作,用手機也可以開會、覆電郵等。而這兩三年的確放在梅州聯會的時間多了,又有其他公職,有很多小組會議要開。

問:你如何管理國貨公司?

余:公司的經營和以前已有很大的不同。最初加入裕華時,的確是家庭式管理,但時代不同,公司也要改,所以要引領公司從家族式向現代企業轉型,注入新的經營理念,逐項改善。

我想說的是,有些傳統是要Keep的,但也要面對時代的轉變,好像國貨這個名,我們之前也想過要不要Keep,是不是要轉為百貨,最後還是Keep國貨,因為我們賣的是Chinese Products,但也有人會問怎樣才是中國製造的產品,是指生產地、材料,還是擁有權。我們就說報海關時,你要填上Made in China嘛,這可能是因為中國出產太多東西,很多國際公司的產品也是在中國生產,很多大品牌也在中國設廠,所以才會問我們賣的是不是中國貨。

其實,國貨公司是很多人的集體回憶,是一個標誌,大家可能會對國貨公司有一個既定的印象,例如一定會賣中成藥、工藝品及中國傳統食品等,正正是因為國貨公司賣這些不會在中舨百貨公司找到的物品,所以這是國貨可以生存的原因,也是和百貨公司不同的地方。

問:國貨公司真的在中國開設嗎?

余:大部分國貨公司是在內地解放初期開始陸續開設的。以國貨公司的數量來說,上世紀80年代達到巔峰,1980年,香港有84家國貨公司,到了1985年,公司的數量減至59家,一些中小型的公司陸續結業。隨著時代發展,競爭也愈來愈強,面對眾多百貨公司,以及港人購物口味的轉變,使部分中小型國貨公司因生意欠佳而結業,再加上地產大旺,物價高升,轉型為大型商場、辦公樓等的收益比繼續經營國貨公司大得多。因此,我一直都覺得國貨公司和香港的社會歷史很有關係。

問:但你又很落力去推廣客家文化,為甚麼?

余:其實我自小就受到客家文化耳濡目染,父母不諳廣東話,在家講客家話,母親煮得一手很好的客家菜,好像梅菜扣肉、燜豬肉、釀豆腐、鹽焗雞等,她又會自己釀米酒,而太太也是客家人,她的客家菜也不錯。就算在公司,也有不少同鄉,我記得以前開會時,他們也會講客家話,好像是官方語言一樣,所以不少資深員工,就算不是客家人,也會聽客家話。

我記得二十多歲從澳洲回港後,才跟家人首次回鄉,以前內地還未發展,要坐很久車才到達,用了大半天時間才回到村裡,那裡設施很簡陋,衛生又差,所以我那時被嚇倒了。但我對家鄉的感情仍在,尤其是每次回到祖屋,感覺便與別不同,因為父母會為我引路,介紹他們初次邂逅的地方,好像重新認識家族歷史一樣。

內地發展迅速,生活質素不斷提升,交通變得完善,我在大約六、七年前加入香港梅州聯會,所以從幾年才回鄉一次,到現在頻頻兩地走,有時甚至每個月都回梅州一次。

香港約有二百多萬客家人,佔了全港人口近三成,可說是人多勢眾。但一直以來,很少香港人談論客家文化。因此我要做點東西去推廣客家文化,好像之前舉行的客家美食文化節、香港客家文化節等活動,給更多非客家人認識客家文化。而我又同時透過梅州聯會,加強自己的人際聯繫,加強族群信息,以文化作為手段,是很好的方法,最易被人接受。

問:我知道你也對梅州做了很多工作,是嗎?

余:我們會舉辦「愛心傳送」計劃,資助梅州當地約二百個生活貧困的學生的第一年學費,又舉辦青年學生來港交流活動,資助當地幹部來港學習等。我還想協助當地發展旅遊業,一來可以發展當地的經濟,二來可以讓人認識梅州,因為我總覺得自己有責任為梅州做些東西。

最後,替余鵬春拍照時,突然想到不如叫他和太太合照一張,他立即照辦,筆者發現他倆原來很有夫妻相。他這個客家人,很讓人喜歡,與他相處給人一種家的感覺。正因為有不拒人於千里的心,才有容人於家中之品,能夠認識他是一種福氣。

相關新聞
名人面對面:遇上余鵬春 認識國貨公司以外的客家情 (2011-11-12)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賈平凹 詩書畫裡的大寫人生 (2011-11-12) (圖)
羅旭:怪才是造謠 (2011-11-05) (圖)
抽煙喝酒才知情何物 (2011-11-05) (圖)
親手毀掉不滿意的創作 (2011-11-05) (圖)
名人教路:Kavita Faiella 創生物動力及可持續《葡萄酒指南》 (2011-11-05) (圖)
名人面對面:藝術路上身份多 許劍龍就是如此 (2011-10-29) (圖)
名人短打:羅揚文:燈要打好 (2011-10-29) (圖)
名人面對面:無相無無相 楊惠姍以琉璃為生命語言 (2011-10-22) (圖)
楊惠姍小介: (2011-10-22) (圖)
作品「隨處菩提」 (2011-10-22) (圖)
楊惠姍正製作琉璃作品 (2011-10-22) (圖)
無相無無相—─楊惠姍琉璃藝術創作展 (2011-10-22) (圖)
名人指教:吳嘉寶 香港是如此「灼爍」 (2011-10-22) (圖)
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展2011 (2011-10-22) (圖)
名人短打:Paisley Livingston教授欣賞藝術是這樣的 (2011-10-22) (圖)
名人面對面:甘志強 籠外籠內的都是藝術世界 (2011-10-15) (圖)
甘志強簡介: (2011-10-15)
後記: (2011-10-15) (圖)
名人短打:Vernon Ellis爵士:軟實力有巨大實力 (2011-10-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