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奮強表示,新加坡在數據上已把香港踩在腳下。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偉民 攝
——林奮強:人均產值領先香港39%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建強)「香港已經迷失十年,但香港人不知自己迷失」,前瑞銀高層林奮強成立的「香港黃金五十」,昨力數香港過去十年不思進取,錯誤的人口政策,毫無作為的建設發展,使香港白白錯過了黃金發展機遇,已經被新加坡迎頭趕上。他呼籲,香港是時候利用自身優勢力追,再創另一個黃金五十年。
「以前香港人覺得新加坡的存在,就是讓香港踩在腳下,可惜現在的事實是,新加坡在數據上已把香港踩在腳下」,林奮強昨引述數據指出,90年代港、新兩地人均名義產值約10萬元(港元,下同),其後直至2004年,香港一直都領先新加坡,但04年後形勢逆轉,過去十年(2000至2010年)新加坡累計錄得87%增長,而香港僅25%;至去年新加坡人均產值已增至34.2萬元,香港僅為24.6萬元,差距高達39%,而倫敦及紐約更分別高達43.3萬元及60.7萬元,領先香港更大。
「紐倫星」 香港最窮
在城市面積、人口、勞動人口、堅尼系數均與新加坡、倫敦、紐約相若的前提下,香港人亦是四個城市中「最窮」的,每名成人財富中位數僅有22.3萬元,遠低於倫敦的95萬元、新加坡的78.8萬元,及紐約的41.1萬元。不過,香港失業率僅高於新加坡1個百分點,也遠低於倫敦及紐約,更是唯一擁有財政盈餘的地方,林奮強慨歎,但「政府有錢,竟然只是派掉它。」
過去十年,最興旺的行業是金融業,最興旺的區域是中國內地,香港坐擁兩大「完美」優勢,卻毫無進展,林奮強笑說,「日本知道自己迷失了十年,反而香港已經迷失十年,但香港人不知自己迷失」。造成此一惡果,除土地供應嚴重不足,造成「硬件」優勢減少外,差劣的人口政策亦使香港沉淪。
星新增人口8成大學生
林奮強指出,假設港、新人口為100,人均生產總值為10,總生產值為1,000,過去十年新加坡增加15個人,其中8成為大學生,人均產值20,新增產值高達300,總人均生產總值增加13%。反之香港增長11人(即約70萬),其中只有8%有大學學歷,54%更是不工作人口,人均生產總值4.5,增加生產總值僅50,總體拖累香港人均生產總值下跌5%。他質問,98年已經知道人口政策有問題,「但14年後,香港沒做過任何工作!」
除了他口中的「新加坡收精英,香港收垃圾」外,更可怕的是,新增人口完全無助於舒緩人口老化。林奮強估計,未來十年香港勞動人口將減少30萬人,在服務業需求激增的情況下,相信服務水準將持續下滑。
商廈商場酒店不足趕客
繼在其首份報告後,林奮強再次狠批香港土地供應政策,除寫字樓供應落後新加坡,使不少海外企業放棄於香港設立辦事處。香港旅客年年攀升,但商舖、酒店均嚴重不足,使今年上半年酒店房租按年激增40%,商舖租金亦增加20%,嚴重打擊旅遊業。他又指,香港會展場地也嚴重不足,每年流失大量商務旅客,「硬件不夠、投資者開不了舖、開不了酒店、工作機會也會大幅減少。」香港的80後、90後的工作機會將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