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冬至全家團聚,吃湯圓應節。網上圖片
青 絲
冬至是春節前最大的節日,民間向有「冬至大過年」之說。人們在這一天會與家人團聚一堂,吃餃子、餛飩或湯圓應節。講究的地方,人們還會準備祭品祭祀祖先,鄉鄰友人互致道賀,謂之「拜冬」。
冬至從農曆節氣成為節日,起始於漢代。《漢雜事》云:「冬至陽事起,君子道長故賀。」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這天是陽氣回升的伊始,白天由此而漸長,是一個新的節氣循環的起點,與陰氣回升的夏至相對,故「冬至賀而夏至不賀」。漢代就很重視冬至節慶,節日期間,朝廷所有的政務都會被停下來,官員全部放假,待過完節,國家機構再另擇吉辰重新啟動。民間的女性也會以冬至為參照,從這一天起,每天做的刺繡都會多繡一線,當多至一百八十線,也就到了夏至。
漢時過冬至,還有贈送鞋襪之俗。女性成員在這一天會向家中的長輩贈送自己親手做的鞋襪,以踐節日之義,也表示一年的女工由此起始。當然,贈獻鞋襪也不僅限於女性。三國時期,曹植就向父親曹操敬獻過鞋襪,還寫了一篇《冬至獻襪履表》:「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全後漢文》裡也有一篇《冬至襪銘》:「陽升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乃借冬至獻襪的禮俗表達美好的祝福,及良好的生活願望。冬至獻鞋襪的習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有保留。
宋代的冬至與元旦、寒食一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三個節日,比新年還要隆重。宋人在冬至這天,要更換新衣,籌辦飲食,祭祀祖先,衙門也停止辦公,街市上的商舖則歇市三日。冬至早上,人們早早就穿著新衣,戴上首飾,相約到廟裡燒香祈福,街坊鄰里也往來相賀。另外人們還要吃餛飩應節。因為古人認為,餛飩的形狀有如雞蛋,頗似天地未形成時、元氣未分的混沌狀態,冬至這天食之,有從此發端之意。宋代的一些富貴人家,為了炫耀財勢,製作的餛飩也求新求異,同一碗餛飩裡,有時會有十餘種不同的餡料和味道,謂之「百味餛飩」。
明清兩代的皇帝,每年冬至都要進行祭天儀式。提前一天,皇帝就要沐浴更衣,住進齋宮,及至午夜,祭壇上的帳幕都要換成藍色,執掌祭祀事務的人身穿青衣,所有的王公大臣都身穿正式服裝參加儀式。屆時,京城正陽門旁邊的店舖都要張燈結綵,附近的廟宇也不准敲鐘擂鼓,百姓不准燃放鞭炮,以示虔誠莊敬。士族縉紳之家,也會在冬至這天拜賀尊長,致以祝福語,平輩間則互為登門道賀,借節日拉近彼此的關係。即使是草野小民,也會身穿新衣,見面打躬作揖,互致道賀,以盡「拜冬」的禮俗。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冬至如今已成為民間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