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世紀初,先後有英、法、美、德、意、俄、日、奧匈帝國和比利時9個國家在天津設立租界。外國商人、傳教士、官員等湧入天津,興建用於行政、商貿、文教、宗教、居住等建築物,展現其民族的建築風格。因此,天津集各種西洋建築流派於一身:英國中古式、德國哥特式、法國羅曼式、意大利文藝復興式、俄羅斯古典式、希臘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此外,軍閥混戰,時局動盪,國內不少政客、名流寄居天津,仿建了一批西洋風格的花園別墅,也成為小洋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天津,洋樓是租界的產物。」歷史學家羅澍偉在《歷史在這裡匯藏》中寫道,「提起洋樓的歷史,不能不使我們想到租界,想到1860年深秋,中英簽訂的《續增條約》墨跡未乾,便有一名叫戈登的英國工兵上尉在天津城東南的海河西岸劃定了英租界,然後設置了界石。緊接著,法、美兩國也各劃了一塊。」
幾經變遷 亂世餘生
作為中國最早與西方文明接觸的城市之一,租界在帶給國人恥辱的同時,也為天津創造了近代100多項中國第一。百餘年前,隨著「九國租界」一座座小洋樓的興建,天津的市政建設也開始走向「摩登」,使天津成為最早擁有郵政、電話、電報、醫院、公園、報紙、自來水、電車、電影院、跑馬場等現代文明產物的城市之一。
天津租界數量佔全國租界的三分之一,也是中國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九一八」事變後,中日之戰一觸即發,許多外國人開始遷出中國。「跑了和尚留下了廟」,大批位於租界內的小洋樓實際上已被國人所擁有。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回天津的最後兩個租界,標誌著外國勢力在天津的殖民歷史正式結束。收回租界後,政府對租界內的建築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保留。
1949年1月,在解放天津的戰役中,為了將對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破壞程度減至最低,攻城方案一再修改。為此,人民解放軍付出了更多的生命和鮮血。新中國成立後,小洋樓與普通建築一樣,多數處在未加保護狀態。後來小洋樓的主人,或為機關單位,或為市民個人,有分房分到的,也有換房換來的,還有的是「文革」時期趁亂強佔的。因此,這些建築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有些已變得面目全非,甚至消失在城市改造建設的灰土中。
自新世紀開始,天津市政府逐步採取措施,加大對小洋樓的保護力度。2004年,天津對公產小洋樓暫停產權交易,以防止小洋樓流落到私人手中。如今,除一部分早被商人買去的小洋樓用作私人會館或飯店外,大部分小洋樓分屬於政府機關或國有公司、金融機構、事業單位等,小部分用作私人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