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諱就是顧忌,需要避開。過年時節,有很多避諱,如今過完年了,都可以免去了。比如我們家,年廿八一定要洗澡,以前過年期間雖然有新衣服新鞋子穿,但不能提鞋這個字,因為粵音的鞋有唉聲嘆氣的意思。年初三以前也不能動剪刀等利器,就算是剪指甲也不成。
除夕當天要煎一條魚,但不能吃,以示有餘。記得有一年除夕,全家在外面吃飯,看到飯館的淡水魚缸裡養了一條鯉魚,很想吃,便要店裡紅燒。內人提醒這天不能吃魚,沒有理會。結果是,喉嚨裡卡了魚刺,折騰了一晚才拿出來,從此,就真的除夕避諱不吃魚了。
古代常常要避皇帝的諱,因此事事都要小心,比如薯蕷這種食物,因為要避宋英宗名字趙曙的曙薯同音,改了名字叫山藥。中國二十四節氣裡的驚蟄,本來叫啟蟄,因為漢景帝的名字是啟,所以立春、雨水之後就成了驚蟄。觀世音在唐朝時不能那樣叫,只能叫觀音,因為唐太宗是李世民。
更絕的是,皇帝名字要避諱,連家中祖先的名字,也有人要避諱。寫過「我有辭鄉劍,玉峰堪截雲。襄陽走馬客,意氣自生春。朝嫌劍花淨,暮嫌劍光冷。能持劍向人,不解持照身。」的唐朝詩人李賀,他的父親名「晉肅」,和進士的發音相近,妒忌他才華的人便以避諱為理由,阻止他參加進士的考試。韓愈還不平地作了《諱辯》一文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還有人的先祖名字中有個溫字,請客的酒菜都不能溫熱,客人說為何不把酒溫一溫時,就會淚流滿面。這樣的避諱,是不是太過矯情?
好在時代已過,年節已過,所有的諱,都可以不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