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步不離本行,再來談談語文教育的問題。最近幾年,香港和內地交流日趨頻繁,加上很多學校實行普通話教中文,學生、社會人士使用普通話的機會確實多了,能力也提升了,但還做不到準確順利交際的地步。儘管政府多年來大力推普,普遍市民的普通話水平還是有待提高。例如我有一次到一家茶餐廳吃午飯,看到一位內地遊客用普通話點餐,那位遊客要了一碗「雲吞麵」,千叮萬囑麵要「寬」的,結果服務員送來一碗湯多得快溢出的湯麵,遊客向服務員說我要「寬」不是要「湯」,服務員說:「尼腰劏,鵝味痺尼劏囉。」服務員指摘客人的不是,結果要餐廳老闆出來調停。這小小的事件可以反映港人的普通話水平。
缺乏實踐難累積經驗
香港的普通話教育普遍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是缺乏有效的語言環境,人們容易學了忘,忘了又學,語言畢竟是生活的一部分,香港人說普通話的主要問題來自發音及用詞,說話經驗的累積比聽、看、寫都重要,情形就像會看報紙不一定會寫新聞稿一樣。現況是我們聽的機會多了,說的機會卻嚴重不足。在香港有個畸形現象就是小學生普通話說得比中學生好,初中生說得比高中生好,高中生說得比在職人士好,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中小學生使用普通話的機會比成人還多。
師生視為興趣不重視
第二個問題是缺乏強而有力的政策推廣普通話,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香港政府每年不是從多個教育基金裡撥出數以百萬計的資源來推普嗎?沒錯,但這些項目多集中在教學研究及活動推廣方面,教學研究提出的建議得不到落實,學生、家長、學校往往視推廣普通話的活動為一種「興趣班」,心態上把普通話定性為一門「術科」,而不是像中英數常識這些「主科」,學生普通話說得不好對考公開試、考大學並沒有太大影響,導致學生、家長不太願意花時間、精力在這一科身上,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我們不難發現香港學生學漢語拼音就像26個英文字母學不全,故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還在「玻呀、坡呀」,繞來繞去又回到起點。
增影響力誘自發學習
要扭轉這個局面,必須對症下藥,關鍵是要從政策入手。首先,教育當局要適當引進普通話考核的元素,而這些考核要在小學階段開始,考核的分數將會影響考生升讀中學,甚至大學的機會。此外,政府也可以考慮在公務員的綜合招聘考試裡適當加入普通話的元素,或最低限度在某些職系加入普通話資歷的要求,向社會各界明確表示普通話對提升就業競爭力的作用。香港是一個講求效益的社會,只要政策找對了,不管是莘莘學子還是在職人士都會自發地學習、操練普通話,就像學習英語一樣,這樣總比每年大灑金錢推普來得事半功倍吧。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周文駿
網址:www.hkcc-polyu.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