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現代中國+全球化 參政論政富國強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2-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政治意識

政治意識是人們在既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現象,包括人們的政治認識、政治信念、政治關切、政治信任等潛在的心理因素。當今中國的市民社會開始孕育和成長,中國居民的政治民主意識不斷覺醒與增強;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仍存在較濃的傳統臣民意識以及「官本位」思想。國內外學者已對中國居民的政治意識進行多維度的實證研究,涉及農民、工人與官員等各個社會階層。下文將引用部分已有的調研,說明中國居民政治意識的發展狀況。 ■葉淑蘭 華東師範大學講師

作者簡介 葉淑蘭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與外交。出版英文學術專著《崛起中國的東亞地區政策:建構主義視角》和中文著作《北歐:這裡沒有窮人》。

京人最心繫國事

美國政治學家貝爾士等經過各種實證研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關心和熱衷政治的人士在社會人口結構中的比例不超過20%。按此標準,中國居民的政治關切度普遍較高。但在各種不同的群體中,居民的政治關切度有所差別。一般認為,居民的政治環境、教育程度和收入狀況,都會影響居民的政治關切度。

在中國,政治關切度最高的是北京居民。根據數據,1987年,關心政治的北京人比例高達86.5%。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的一項調研顯示,1998年,13.6%受訪者自述「非常關心」政治,51.5%人表示「關心」政治。

過半民工了解「三個代表」

一般輿論認為,作為文化程度和收入都相對處於劣勢的農民工 (又稱民工) 群體,政治關切度不及中產階級。有中國學者在2004年對湖北省孝感市農民工進行調研,發現農民工群體的政治關切度並不低。結果顯示,農民工對國家大事的關切度,特別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內容的了解度比例都突破50%。

珠三角百姓愛打聽熱話

居民對不同層級的政治事務表現出不同的興趣。筆者在2004年參與一項對珠江三角洲居民政治關切度的調研,發現居民對國家熱點時事表現出比對社區事務更強的關切和興趣。當被問及「您是否關心北京申辦奧運會這件事」時,有49%居民表示十分關心,40.8%稱比較關心。當問及「您對所屬單位、社區的重大事務是否關心、參加討論」時,32.3%人表示非常關心,55.5%稱比較關心。

何謂政治關切?

概念鏈接

政治關切意指對政治事務的關心,包括對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及官員政治活動的關心,包括對國家行政、立法及司法行為的關心,包括對影響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重大事件的關心,也包括對與居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社會事務的關心。

樂於進諫 參與擰頭

部分調研表明,中國居民的政治表達意識較強。在筆者參與的2004年珠三角居民調研中,當問及「當您對某項政策不同意時,是否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時,表示想表達意見的居民佔59.9%,超過總人口一半。另外選擇「不敢表達意見」的佔12.3%,這批居民部分存在政治表達的意向,但因害怕受壓而不敢表達。

公務員怕禍從口出

但對公務員而言,政治表達意識較普通居民弱。例如,中國學者蔣英州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一般公務員常對政策發表言論的比例較低,僅為10.8%,偶爾發表意見的則高達51.8%。部分公務員擔心禍從口出,形成一般不對本單位的事情或頒布的政策發表意見的潛規則。

與政治關切度相比,中國居民的政治參與度相對較低。由中國學者沈明明在2008年主持的中國公民意識調查中可見,受訪者的政治參與行為較少。居民一方面認為「應該」參與,但在現實生活中,出於種種顧慮又不參與。

事不關己 己不勞心

居民的政治參與表現出較強的功利性。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務,居民表現出較高的參與度,但與自身利益關聯度較疏遠的事務,居民一般持「無意義」和「無所謂」的態度。

何謂政治參與?

概念鏈接

 政治參與意指任何意圖或在客觀效果上影響公共政策制訂或政治過程的行為。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等曾說:「政治參與的擴大是政治現代化的標誌。」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正是公民政治參與不斷擴大和發展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和水準越高,這個國家的政治發展程度越高。

信任中央 遇不平傾上訪

中國居民的政治信任度較高。部分學者發現,居民的政治信任出現分層分布的特徵。海外學者李連江曾探討農村居民對各級政府政治信任的差異,他發現村民潛意識地將政府分為上級政府(省和中央政府)與下級政府(村委和鄉鎮政府),村民對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度明顯高於村委或鄉鎮政府。

縣市政府仍須努力

 沈明明在2008年的調查也驗證政治信任的分層分布。有6成以上受訪者表示非常信任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半數以上的人信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於縣市政府,3成以上表示非常信任,24.5%稱非常信任村委會或居委會。

農村居民對農村基層政府的信任度也表現出差異。如2008年在廣東省惠州市某村的調查研究發現,村民對村委的信任度高於對鄉政府的信任度。

總體而言,居民對中央的信任度較高,這也是不少農民在遇到不公平現象採取越級上訪的原因。

何謂政治信任?

概念鏈接

 政治信任意指人民對政府的支持與信任,它體現政權合法性的程度。因此,一定的政治信任,是維繫政治穩定的重要條件。

自覺人微言輕 以為官不重視

筆者在2004年的珠三角居民調研中發現,當地居民的整體政治效能感不高。在問卷中設置「如果您對某項政策有不同意見,又不想表達,主要是出於甚麼考慮?」的問題,並且給了4個選擇答案。其中選擇「人微言輕,表達意見也起不到作用」的居民達46.8%,而選擇「禍從口出,少說為佳」的比率也達12.4%,總計超過59.2%。這兩項反映珠三角居民的外在效能感較低,對政府和組織當局能積極回應自己的政治要求缺乏信心。

表達管道亟待完善

另外,政治表達管道缺乏是影響居民政治效能感低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33%居民認為沒有表達意見的途徑,這說明政治表達管道和體制亟待完善。

 在沈明明於2008年進行的調研中,41.1%受訪者認為「像我這樣的人,無權評價政府行為」,56.4%同意「政府官員不太在乎像我這樣的人有何想法」。這再次說明人們的外在效能感較低。涉及到內在效能感的一些指標,如「我認為我完全有能力參與政治」,只有5.25%表示非常同意,16.7%較同意。

何謂政治效能感?

概念鏈接

政治效能感是公民對自己政治參與行為影響力的主觀評價。政治效能感可分為內在政治功效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內在政治功效感意指個人對自己理解和參與政治的能力的評估;外在政治功效感意指個人對政府回應公民訴求的能力的認知。政治效能感可激發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若缺乏政治效能感,容易導致政治冷感。

政治評價標準呈多元化

小知識

中國改革開放後,社會處於轉型期。人們的價值觀點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個體對政治評價的標準呈現不同的傾向性。

搞好國家 首要穩定發展

在筆者有份參與的2004年珠三角居民調研裡,其中「您認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搞得好不好的最重要標準是甚麼」的問項,共有「經濟實力強」、「人均收入高」、「貧富差別小」、「社會地位平等」、「社會安定」、「個人權利與自由有充分保障」這6個選項。調查結果顯示,發展與穩定為居民首要的政治價值標準。排在第一位的「經濟實力強」(26.2%)和排在第二位的「社會安定」(25.3%)總計超過51.5%的比率,絕大多數人認同「發展中求穩定,在穩定中求發展」的思路。另一方面,在6個選項中,居民的選擇分布相對均勻。這表明居民的政治價值標準評判不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中產眼中 個人自由居次

另一項調研也說明,當前中產階層在對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的關係進行評價時,更強調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而將個人自由置於次要考慮的位置。

整體而言,中國居民的現代政治意識觀念有較大發展,居民要求越來越多政治知情權和參與權。但是,居民的現實政治參與行為仍較低,「潛規則」、「人際關係」等傳統政治文化在中國仍有一定影響。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描述中國居民的政治關切度、政治參與度、政治信任度和政治效能感。

2. 承上題,試就各項加以說明和評論。

3. 在發展穩定與政治自由兩個選項中,你認為哪個更重要?為甚麼?

4. 你在何等程度上贊成或反對「人民樂於論政、參政有利國家富強」?為甚麼?

5. 作為香港居民,請思考你對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更信任,並加以解釋。

延伸閱讀

1. 沈明明:《中國公民意識調查資料報告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 嚴潔:《公民文化與和諧社會調查數據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3. 《社科院:中國公民政治參與處於中等水平》

http://news.163.com/11/0627/17/77IS8H5S00014JB6.html

相關新聞
通識練習拙劣 答案離題萬丈 (圖)
通識模擬卷部分考生搞笑答案 (圖)
教院9招迎雙軌年 加開2分校 (圖)
明年1月任期滿 張炳良拒說去留
大學4年制教院新措施
校長推薦新生 收1400份申請
鄭家純等獲港大頒名譽博士 (圖)
中大教育研討會 林品晶講創作
城大辦「人生28」影像創作比賽
現代中國+全球化 參政論政富國強國 (圖)
行街學英文:齊猜祝福語 (圖)
流行文化錄:復興粵劇良方在哪裡? (圖)
英語世界:Merry
思思師語:推普成效不彰 應從政策入手 (圖)
英語筆欄:天氣與我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圖)
Wonderland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