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舊交織:保育原則貪新戀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2-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全球化

 香港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早前宣布,將會動用5億港元,以「城中綠洲」的概念活化超過70年歷史的舊中環街市。有關方案將採取「新舊兼容」的設計,保留街市中間的水磨石大樓梯,增加綠化及休閒空間。市建局強調,街市經活化後,不會包括連鎖名店,反而會加入具本土特色的食肆,讓大眾享有更多公共空間。

 到底城市發展如何影響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為何要花費大量金錢來活化和保育舊區?港府及社會如何有計劃地保護本土文化?下文將作探討。  ■丁天悅

新聞背景:中環街市活化謝絕名店

 去年11月,市建局在4個中環街市活化(Revitalization)項目設計方案中,選出其中一個。獲選中的項目由本地建築師牽頭,以「漂浮綠洲」為主題,將有逾70年歷史的舊中環街市變作中區新市集,並採取「新舊兼容」的設計,盡量保留原有的中央水磨石大樓梯、光井及外牆橫向玻璃窗,再增加綠化空間(如在天台植樹),亦可能會加入蝴蝶屋、散步徑等元素。

市民盼原汁原味保留舊部分

 市建局在諮詢公眾過程中,留意到市民希望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保留中環街市舊有部分,並同時加入一些新結構。另外,市民亦清楚表達不願未來的中環街市會有連鎖名店進駐,故計劃強調公眾使用的元素。

受通脹波及 投資額增多

 不過,市建局表示,礙於通脹導致建材價格不斷上升,項目投資額將比原先估計的5億港元多。市建局補充說,有必要時會增加撥款,希望半年內完成最終的設計圖樣,再交給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審批。

小知識:舊中環街市證歷史變遷

 在香港的歷史裡,舊中環街市一直是中西文化和新舊交替的匯聚點。舊中環街市於1939年建成,前身是早年為居於中環一帶華人開設的廣州市場,是當時盛行的現代簡約主義的建築例子,亦是後期藝術裝飾主義衍生出來的一門風格。街市大樓的特色是簡單的橫向線型。而整個建築設計是從大樓的實用功能出發。

被列三級歷史建築

 舊中環街市的現址經歷多次拆卸及重建,現時的建築物已經是第四代改建後的模樣。

 古物諮詢委員會在1990年把舊中環街市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並在1994年把部分的舊中環街市改建作中環購物廊,成為半山自動扶梯的起點。舊中環街市在2003年3月正式停止運作。

 位於中環的核心地帶的舊中環街市,四通八達,分別在德輔道中、皇后大道中及租庇利街設多個出入口,並連接中區主要商業中心的行人天橋系統,如國際金融中心和交易廣場;亦連接半山自動扶手行人電梯,通往多個歷史景點,如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中山史蹟徑及孫中山博物館等。 ■參考來源:《中環街市》,香港發展局 http://www.devb.gov.hk/tc/issues_in_focus/conserving_central/Central_Market/index.html#sec1

小知識:「保育中環」的「城中綠洲」

 在2009至2010年度的《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保育中環」的政策,委託市建局進行活化舊中環街市的工作,希望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尋求在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又成立社區諮詢委員會,就公眾參與、活化工程、營運及管理等事宜提供建議。社區委員會曾舉辦多項公開活動,希望透過市民的積極參與,可讓委員會掌握社會的意見,令活化項目的方向符合公眾期望。

 市建局為配合中環高密度及需要改善空氣素質的要求,建議以「城中綠洲」作為活化舊中環街巿的主題概念,目的為中環引入更多綠色設施及公共消閒空間,令巿民特別是繁忙的上班人士,可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享用多元化設施,舒展身心。因為街市大樓享有地利之便,市民可從德輔道中、皇后大道中及半山自動扶梯直達街市大樓。活化後的舊中環街市會變為4層高集資訊與消閒於一身的地方,設有大型書店、食肆、休憩處、數碼資訊站、文化藝術活動中庭及天台花園。 ■參考來源:1.《中環街市》,市建局 http://www.ura.org.hk/tc/projects/heritage-preservation-and-revitalisation/central/central-market.aspx

2. 《城中綠洲》,市建局 http://www.centraloasis.org.hk/chi/home.aspx

概念鏈接:何謂可持續發展?

 目前世界對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公認概念源於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報告《我們的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Development which satisfies the current needs of society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needs of future generations)

 對可持續發展最常見的理解是,人類社會在發展的同時,必須同時顧及生態環境、經濟及社會3個範疇的需要,任何一個範疇的發展,都不應危及另一個範疇。有關概念強調一個經濟體系內的發展環環相扣,應以「自給自足」為原則。

 範疇 議題

 經濟 創造就業、技術應用、勞動力和商業的多樣性。

 社會 教育、衛生、公民意識、文化和種族多樣性、自由和人權。

 環境 空氣素質、食水安全、氣候變化、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廢物管理。 ■參考來源:《香港可持續發展指數(HKSDI)2003》,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加拿大商會 http://www.cancham.org/html/HKSDI_Report.pdf

何謂文化破壞?

 在現代化(Modernization)及都市化(Urbanization)的影響下,一些當地原有的本土及傳統文化有可能會備受破壞,窒礙古老智慧的傳承和發展。例如為資源增值以提高利潤與效能,部分地區都不斷把舊區重建,影響當地原居民多年來建立的生活和文化,破壞富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在香港,不時有市民不滿政府在舊區重建和地產商投地發展的過程中,未有盡力保育古蹟文物,因而展開抗議行動。

生計靠旅業 原有生活被擾

 另外,不可持續的(Unsustainable)大眾旅遊業(Mass Tourism)的發展,也有可能對地區造成文化破壞(Cultural Destruction)。例如在泰國清邁山區的長頸族,由於屬難民身份,得不到政府的照顧,要依靠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為生。為賺取生計,他們販賣可吸引遊客的飾物、光碟等手信,或穿上傳統服飾,戴上頸環,與路過的遊人拍照留念。旅客無疑帶來金錢,但也擾亂居民原有的寧靜生活及傳統文化。 ■參考來源:《文化破壞》,樂施會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glossary.php?cod=15

辭彙鏈接:

.活化 Revitalization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化破壞 Cultural Destruction

.現代化 Modernization

.都市化 Urbanization

.不可持續的 Unsustainable

.大眾旅遊 Mass Tourism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舊中環街市活化項目的保育原則。

2. 你認為舊中環街市活化項目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保留香港的傳統文化?為甚麼?

3. 有人說:「舊中環街市保育項目將花費5億多港元,在全球經濟不穩的情況下實為不智之舉,港府應把資金花在扶貧工作上。」你在甚麼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

4. 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香港的整體發展概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5. 試論述城市發展如何破壞本土文物及本土文化?請舉例加以說明。

延伸閱讀:

1. 《保育中環》(電腦投影片),香港發展局 http://www.dev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690/Conserving%20Central%20Powerpoint.pdf

2. "What 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United Nations Education,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pg=00002

3. 《中環街市活化 「綠洲」方案重環保》,《香港文匯報》,2011-04-18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4/18/HK1104180039.htm

相關新聞
申建宿舍吸海外生 職訓須自籌4億 (圖)
龍BB學額問題 教局密切留意
智新書院推20萬IB獎學金
廠商會中學啟動校園防毒 (圖)
港大下月辦講座 邀葉詠詩談藝教
理大九百人盆菜宴 (圖)
學海無捱:戲劇篇之五:聯群結黨的動詞
科大實現電影幻想「Chok」手機下載圖片 (圖)
開幕儀式 (圖)
沈祖堯籲港生包容 做好「讀書人」榜樣 (圖)
英校務大臣訪港宣傳留學 (圖)
內地升學全攻略:2012內地升學新機遇
細說新語:台灣選舉激烈 新詞大量湧現
新舊交織:保育原則貪新戀舊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