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專欄撰稿人Martin Hutchinson/Christopher Swann
貨幣供給正在迅速增加,那麼通貨膨脹的表現如何呢?2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前月增長0.4%,不過這主要是由汽油價格上漲帶動的。該月CPI較上年同期的增幅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水平,但並沒有超出太多。然而貨供仍有突破極限的勢頭。如此一來,如若不是通脹即將到來,那就是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獲得的諾貝爾獎名不副實。
弗里德曼聲稱,「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他主張央行應該忽視經濟周期,使貨幣供應量每年按照固定的比例增長,將通脹和通縮的自我強化式波動減弱到最低。
近幾年的情況與弗里德曼的建議相去甚遠。無論是以M2還是以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零期限貨幣(money of zero maturity)衡量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在過去一年都增加了約10%;而經調整貨幣基數,即狹義貨幣供應量的增幅則超過18%。弗里德曼的見解是,貨供應當與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例增長。過去一年實質GDP擴張不到2%而貨供增長10%,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這暗示通脹率應該超過8%。但這種關聯也會出現錯位,舉例來說,1965年前後的美國貨幣政策異常寬鬆,但在1969年之前通脹率都未觸及5%,只有在1974年才超過10%。貨幣流通速度也是一個原因。2008年金融危機和隨之而來的去槓桿化進程可能放慢了貨幣流轉的速度。
伯南克較諾獎評委更高明?
儘管如此,假設美國經濟像近期數據所暗示的那樣正在從2008年的衝擊中恢復,那麼貨幣流通速度就該升到更為正常的水平。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論,這種情況反過來會導致通脹快速升溫。
與此同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及其多數同僚都相信,通脹仍將保持溫和,適於維持近零利率直至2014年底。如果事實證明伯南克是對的,那麼看來他要比1976年的那屆諾貝爾獎評委會更加高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