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葉詠詩 走在古典音樂的尖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不論是古典音樂的樂迷還是對音樂毫無認識的人,相信都會認識她──香港指揮家葉詠詩。今年是她加入香港小交響樂團第十年,正確來說,快邁進第十一年了。這十年,葉詠詩的名字與小交響樂團形影不離,是樂團的靈魂人物。

 站在舞台上的她,英姿颯爽,雖然背對觀眾,但舉手投足充滿自信,指揮棒在空中躍動,音樂中彷彿帶有她獨特的意緒。她的身影與音樂合而為一,不只指揮眼前的樂師,也如標杆一樣,指揮觀眾進入古典音樂神秘而幽深的領域。

 她心繫樂團,問她十年來的變化,她開口便說:「樂團不斷進步,水平一直提升。」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攝:潘達文

 葉詠詩叫人很難忘,愈深入了解她,便愈發現其實我們是在認識小交響樂團,或許應該說指揮家與樂團是不可切割的,每個樂師都可以脫離樂團作獨立演出,惟有指揮家與樂團不可分離,難怪她總是三句不離「樂團」,難怪她事事都以樂團優先。作為少數的女性指揮家,藏在樂團背後的葉詠詩到底在想甚麼?

從小提琴到指揮

 葉詠詩喜歡音樂與其家庭背景不無關係,她的父親是知名音樂家兼指揮家葉惠康,從小她便看著父親站在台上指揮,耳濡目染之下,對指揮有了不一樣的情感。

 她透過小提琴演奏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修讀學位時有一個課程是在樂團裡面受訓練,那時她便覺得當指揮真的不簡單,學習的東西、接觸的樂曲都比一般演奏家多,她心想:「能帶領七八十人在台上演奏,應該會很有滿足感。」十多歲的她沒有想太多,很快便決定要去學指揮。「學習指揮最困難之處是不能好像其他演奏家一樣,每天可以在家中練習。在準備排演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會聽著錄音練習,反而去讀樂譜上每一個音符,去了解每種樂器的演奏方式。」從最初一個星期一兩節課,到攻讀指揮碩士學位,她慢慢累積經驗。

 「每一個讀指揮的學生在畢業後,都有自己的理想,都希望與世界上最好的樂團合作,但機會不是想便會有,要看畢業後哪個機會先出現,也要看自己的意向,有些人讀完之後希望留在學校教書更勝於成為樂團指揮。」而她卻選擇回到香港,在這個文化藝術發展不太蓬勃的地方實現她的音樂理想,不得不說,她真的很有勇氣。

有機會便要爭取

 葉詠詩在臨近畢業之時,得知香港管弦樂團聘請駐團指揮,當時的樂團經理問她有沒有興趣嘗試一下,她心想:「當然要試,這也是一個機會。」後來考上樂團指揮後,便順理成章一直留在香港。「我比其他同班同學幸運,很多人等了兩三年都沒有工作機會,有些到最後轉行了,所以有機會真的要盡量爭取,尤其是指揮家,如果沒有一個專業的樂團讓你一邊做一邊學習的話,很難去累積經驗。」學校教的東西始終有限,很多東西必須靠帶領樂團才知道。「就像學游泳一樣,只看書是沒用的,一定要下去泳池或海裡才知道學到的東西是否能夠應用出來。」

 「我本身拉小提琴,對弦樂會比較熟悉,而管樂部分則需要多看一些書,多問一下同學。」進了一個專業的樂團,每個都是專業的演奏家,他們都很成熟,更要從他們身上學習。她表示,樂師的經驗、對每首樂曲的理解、演奏方式的應用,這些都是學校學不到的。「我頭幾年進入樂團,就像一塊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

 那時,葉詠詩很年輕,面對七八十個頂尖的樂師,她坦言經常被人質疑。「他們很多已經工作了二三十年,他們看到的、接觸到的藝術家都比我多,必須很有技巧地處理大家的關係。正面去想的話,所有樂師都是我學習的對象,好的便去學,不好的就不要沾。」她看似在指揮一個樂團,事實上她也是各個樂師之間的橋樑,是樂團對外的「發言人」。別人向她提意見,她要以開放的態度去接納他們的建議,而她的性格也必須比其他人更開明。「這是一個年輕指揮家需要面對的問題。」難怪她說,在加入香港小交響樂團之前,在香港管弦樂團擔任指揮讓她嘗試了很多,以至於加入小交響樂團之後,能夠迅速推動樂團發展。

指揮棒引起的小意外

 站在舞台上二十多年,能否揮灑自如,其實一切都要視乎當時的情況,視乎面對甚麼樂團、演奏甚麼樂曲、樂曲是否熟悉、與樂團的關係是否良好等。「像小交響樂團,我差不多認識每一位樂師,和他們一起演奏會比較安心,但做其他樂團的客席指揮時,則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去互相磨合。」

 她總是背對觀眾,手中只持一根指揮棒,也許壓力沒有其他樂師那麼大,但並不代表她不會出狀況。「那次不是在香港表演,我指揮棒一揮出去,不小心跌到觀眾那裡,觀眾嚇了一跳,幸好沒有打到人,指揮棒也沒有斷掉。」

 「有時比較忘我的時候,指揮棒不小心碰到譜架,容易滑出去。那些樂師很專業,一邊拉琴,一邊找機會撿起來,悄悄地放在我的譜架上。」葉詠詩笑說。對於這些突如其來的小意外,她早已見怪不怪,但她知道有些指揮家預計自己會跌指揮棒,他們會在譜架上多放一支後備的指揮棒。「但我沒有試過這樣做。」她不忘補充一句。

 或許大家覺得指揮棒是指揮家的「武器」,是不可欠缺的工具,但葉詠詩表示,指揮棒並不是那麼重要,它只是在樂團的陣容很大,有些人坐得遠的時候,讓他們可以看得比較清楚而已。「我覺得不用指揮棒,雙手反而可以更expressive,沒有那麼累。雖然指揮棒不重,但以同一個姿勢拿著它兩小時,一緊張、一用力,手腕也會被拉緊。」

讓音樂更普及

 「作為一個表演者,除了演奏以外,我們還有其他的作用。」

 若真的要細數葉詠詩加入小交響樂團這十年來做得最多的事,一定是普及古典音樂,從音樂、舞蹈、戲劇到棟篤笑,都可找到樂團的蹤影。樂團與世界有名的演奏家合作是很尋常的事,幫不同的舞團伴奏也不算新奇,但近幾年樂團開始將觸角伸向不同的領域,我們開始分不清觀眾買票進場,是為了聽李克勤唱歌還是為了聽古典音樂,是為了看詹瑞文的棟篤笑還是為了小交響樂團。而這樣的合作的確擴闊了古典音樂的觀眾群,更多年輕人願意接觸古典音樂。

 進場聽古典音樂的人雖然多了,但在葉詠詩眼中,香港的音樂教育並不成功。對比起二三十年前,現在學習樂器的人多了,但出發點卻有問題,不是為了欣賞音樂或培養一個人的審美眼光。「這都不要緊,起碼你去學,不過能否持續則是一個疑問。很多人考完八級便停了,以後都不再碰樂器,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學音樂變成一種工具去達到某種目的,真正需要被教育的是父母。」

 葉詠詩認為,很多人還是喜歡音樂的,他們未必懂得演奏,但會買票去聽音樂會,只是如果孩子從小學習音樂,長大後也不放棄樂器的話,他們在音樂上的得著遠比扮演聽眾角色的人來得豐富。

 她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幻想,如果學習音樂或玩樂器可以成為普通人的一個興趣,就像打波一樣,那不知有多好。「譬如四個人湊在一起不打麻將,反而夾四重奏,那不是很好嗎?起碼發出的聲音會比較美妙!」她笑說,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玩chamber music(室樂)、夾band都是一些消磨時間的活動,如果香港人也將學習音樂變成一種興趣的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但她也知道這些事情急不了,必須好好沉澱。「不急,慢慢來吧!」

 有時不禁會想,葉詠詩也是一個尋常的女孩子,但她站在台上散發出來的魄力,堅挺的背影,不時揮動手臂,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她柔韌內心釋放出來的澎湃感情。

 音樂確實因你,顯得更動人。

相關新聞
葉詠詩 走在古典音樂的尖端 (2012-03-24) (圖)
葉詠詩與小交響樂團 (2012-03-24) (圖)
葉詠詩簡歷 (2012-03-24) (圖)
王健 著名大提琴家 (2012-03-24) (圖)
名.飲食:富豪愛吃鮑魚心 (2012-03-24) (圖)
江啟明用紙筆為香港留足跡 (2012-03-17) (圖)
江啟明小介: (2012-03-17) (圖)
《香港舊事重提》 (2012-03-17) (圖)
雷生春 (2012-03-17) (圖)
宋王臺 (2012-03-17)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著名京劇演員 姜亦珊 (2012-03-17) (圖)
斯人也斯——樂觀與包容的文學智者 (2012-03-17) (圖)
我可是個明代的文人雅士? (2012-03-17) (圖)
也斯年代紀 (2012-03-17)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孫重亮 京劇界的靈魂人物 (2012-03-10) (圖)
《白蛇傳》在外國演出後很轟動 (2012-03-10) (圖)
《王子復仇記》深受觀眾歡迎 (2012-03-10) (圖)
參加劇院職工卡拉OK大賽 (2012-03-10) (圖)
推廣京劇 (2012-03-10) (圖)
接受電台訪問 (2012-03-1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