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黎兒。 尉瑋 攝
向來以書寫情色與兩性關係著稱的台灣旅日作家劉黎兒,自從日本311地震後,變身「反核女王」,不斷呼籲社會從日本福島核災中汲取經驗,警惕核電。短短一年時間內,她寫出了《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福島事故十五年前的災難預告》、《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和《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等數本反核書籍,亦發表《日本現在進行式》,書寫核災後日本所面對的重建過程。筆急心更急的劉黎兒日前來到香港,短短兩日內奔赴數場講座,大聲疾呼: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來自前線的內部報告
劉黎兒曾是台灣《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2004年後成為自由作家,在各種報紙雜誌撰寫專欄,內容以兩性關係為主。「雖然也寫些關於日本政治經濟的專欄,但已不到我工作的十分之一。」311地震後,日本籠罩在核災難的陰影下,中文世界中卻鮮有探討福島核災真相的文章,劉黎兒忍不住站出來,幾本反核書籍讓她以往的粉絲跌破眼鏡,她本人也從「悠然談性」的犀利女作家化身為行動派的環保分子。
《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福島事故15年前的災難預告》一書,主要內容是已故日本設施配管一級技士平井憲夫在1995、96年所發表的文章。平井憲夫曾在核電廠的第一線工作了10多年,在文章中,他揭露出核電廠管理的鬆散、核廢料清理的不可能,以及員工輻射暴露嚴重等等問題。他曾說:「我不是反核運動家。這20年來,我一直在核電廠工作。我遭受了100次以上的體內輻射污染,得了癌症。我曾經畏懼死亡,但母親鼓勵我,沒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因此,我決定在死前站出來,把我知道的真相公諸於世。只想在這裡告訴大家:『所謂的核電廠,就是這麼一回事!』」
這本書相當於核電廠的「內部報告」,對於大眾對核電的迷思可謂是當頭棒喝。除此之外,書中還集結了劉黎兒、菊地洋一、彭保羅(Paul JOBIN)等人的報道與文章。美國奇異(GE)公司原子爐設計師菊地洋一與社會學者彭保羅,都曾對台灣核電廠的現狀感到憂慮。對劉黎兒而言,日本福島的悲劇,足夠成為所有發展核電地區的「前車之鑒」。
核電是天大謊言
訪問中,劉黎兒抨擊所謂的核電,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核電一開始就和軍事相關,當時剛好有石油危機,就變成一個普遍的發電方式,其實幾世紀來都沒有進步,是一個很野蠻也很落後的手段。」她認為,核電的發展不僅成本昂貴,所產生的核廢料更是難以棄置,甚至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數百年的隱憂。「如果一旦發生意外,犧牲的就是最普通的人。」
劉黎兒說,福島現在的狀況很令人憂慮,如果按照日本的法律,應該有150多萬人不適宜再居住在原地,但是政府只有能力讓12多萬人遷移,連一成都不到。剩下的人就在一個高度污染的狀況下生活,其中還有20多萬兒童,這樣的狀況到現在已經有一年了。「在日本,如果每平方公尺的輻射超過4萬貝克就是輻射管理區,相當於醫院的X光區一樣。平時,小孩子是不能進到X光管理區中,只有醫務人員在穿著防護服的狀態下可以進入,出來以後防護服要馬上處理,不能再使用。但現在在福島,20多萬個的小孩就在這X光區中跑來跑去。」
讓人最憂心的還有食品安全,日本政府不斷調高食品的輻射安全標準,讓受到污染的食品在市場流通。「這裡盛產出來的高污染的農產品仍然在日本境內流通。日本政府用一個非常寬鬆的機制,讓它銷往全日本。現在是每公斤有500貝克的食品都可以在市面流通,500貝克是甚麼意思?日本的法律規定,核電廠裡面每公斤超過100貝克就叫做低階核廢料,這些食品比核廢料還要髒五倍!其實,這些地區的食品不應該再銷到外面去,像德國的輻射防護委員會就斥責日本違反國際公約,把高污染的、低污染的和沒有污染的食品混在一起銷往國外。」
日本曾是食品安全最有保障的國家之一,何曾想過一次核電廠的危機將會擊碎所有美好生活的願景?劉黎兒說,311之後,電視上呼籲,每次出門都要把自己包裹嚴實,回到家中要立刻清洗衣物,因為已經沾染輻射塵,完全不是正常的人的生活。「也顛覆你所有的生活觀念,以前覺得本地的蔬菜便宜又新鮮健康,可是現在卻要盡量去買從很遠的地方進口來的食品以保障安全,價格就都是兩三倍。以前日本人不吃中國菜,因為有毒菜毒餃事件,現在中國產商跑到日本去宣傳:你看,我們的比你的更安全。你所有的常識也都被顛覆,以前認為有機的食品最健康,現在有機的食品遭受輻射的毒害最嚴重,因為在大氣中曝露的時間比較多。在外面天然放養的土雞不能吃,要吃飼料雞。整個世界變得很荒謬。」
「零核電元年」的啟示
311也讓日本政府陷入了信用危機,「為了要遮掩核電的真相,政府也不想承認自己推進核電的錯誤,所以要告訴世界說福島核災沒甚麼,用很大的力氣把全世界採訪報道的焦點帶到賑災和海嘯去,可是那有甚麼意義呢?海嘯,硬體壞掉了,可以重建,房子倒塌了,可以重建,漁港壞掉了,可以重建,可是重建起來的漁港抓到的魚都是輻射超標,輻射物質又隨著河川沉澱。海嘯或是地震的復原可以很快,311卻因為有核災的部分,所以完全沒有辦法終結,哪怕幾百年都沒有辦法收拾,它已經超過了人類社會可以應付的。」
但從核災中,我們未必不能學到甚麼。劉黎兒說,1995年的大地震使得日本義工群體興起,這些自願到受災地區進行救援的團體也在311的災後救援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相比之下,311最大的改變還有網絡的功能,網絡消息的迅速傳播,民間學者通過網絡迅速發表對福島災難的分析與意見,都讓普通的國民有了另外一個資料來源,有了政府官方聲音之外的選擇。另外,311的發生也讓日本在災後重建中重新思考社會的發展方向,經歷核災後,人們也發現並非需要依賴核電社會才能運轉。「日本原來有30%的電力是核電,長期以來所有的日本人都相信,沒有核電大家都活不下去,經濟就要垮了,但是到今天,日本只剩下一個核電機組在發電,到今年四月,也要停止運轉,所以2012年是日本零核電元年。」「零核電元年」的到來,也許會刺激日本發展出新的社會生產與生活模式,也促使全世界對「核電」的存在進行更深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