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國家大劇院製作,香港歌劇院主辦的原創大型歌劇《趙氏孤兒》上月底在香港上演。催人淚下的劇情,大氣華美的舞台設計與一流的主創演出陣容讓觀眾掌聲連連之餘,更是哭紅了眼睛。
這次製作用歌劇這一西方經典的藝術形式,成功地再次詮釋了中國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經典故事之一,不僅帶給觀眾一個美妙的夜晚,也大大展現了華人原創歌劇的實力。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草草 圖:香港歌劇院提供
《趙氏孤兒》是國家大劇院2011年的重點製作之一,自去年首演之後已三度熱演。這次在香港的演出,選定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為場地,兩場演出共兩千餘張票基本售罄。演出匯集一流的幕後創作人才,演員陣容更是星光熠熠,袁晨野、莫華倫、梁寧、么紅、田浩江等都是現今舞台上炙手可熱的實力唱將,演出當晚,《孩子,我們怎麼辦?》、《飢餓啊,飢餓》、《雨越下越猛》、《我已無力同行》等多首詠嘆調被演繹得無比細膩與飽含深情,讓觀眾豎起了大拇指。
這次演出也是國家大劇院首次帶原創劇訪港,為了在比國家大劇院小巧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舞台上更完美地呈現演出,主創方特意「量身定做」,製作一套「縮小版」的佈景與道具。雖說是「縮小版」,但所有細節都被一絲不茍地保留下來,當大幕拉開,以15度角傾斜的巨大平台出現在觀眾眼前,嘆服之餘觀眾亦隨著舞台移轉了時空,動盪時代的人性幽微被一層層撥開。
西方唱腔 講中國故事
用西方歌劇的演出形式來講述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故事,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光從音樂與演唱上來說,中文的調性與歌劇西式唱腔的結合就十分考工夫,如果曲詞搭配得不夠好,曲調寫得不夠巧,現場觀眾很容易既聽不清楚演員的吐詞,更感覺曲調古怪刺耳。但從現場效果來看,《趙氏孤兒》不錯地完成了這個嘗試,許多觀眾都對音樂印象深刻,西洋式唱腔在這個古代的故事中也並未讓人覺得突兀難忍。
在演出中扮演趙武的,是香港著名男高音莫華倫,這次《趙氏孤兒》被帶來香港,莫華倫和其所領導的香港歌劇院作為香港的主辦方,該記一功。莫華倫一直十分重視推廣歌劇的普及,亦曾許下願望,希望打破傳統,製作出原創的廣東話歌劇。這次在《趙氏孤兒》中,他挑戰用普通話進行演唱,在咬字發音方面都下了一番苦功。雖然用廣東話唱歌劇的願望尚待實現,但這次「中西合璧」的演出經驗,大概讓他倍感難忘之餘也獲得不少靈感。
原創歌劇 走向世界
用西方古典的藝術形式來演繹中國文化,《趙氏孤兒》的成功為中國的原創歌劇打開了一扇大門。歌劇導演陳薪伊曾表示,希望以香港為起點,將《趙氏孤兒》推向世界。因為這個歷史悠久的故事所體現出的正義與邪惡、人性的崇高與卑微是最為普世的人類題材,而其中所體現出來的一諾千金與捨身取義,也正是中國文化動人神髓的體現。事實上,運營四年以來,推出高品質的大製作,並致力於將原創作品推向世界,一直都是國家大劇院的使命所在。四年來,國家大劇院已經推出了二十一部自製劇目,其中的話劇《簡愛》與歌劇《圖蘭朵》都曾走出大劇院,到各地演出。如果《趙氏孤兒》能夠成功地走向世界,將是對中國文化極好的推廣。
演出在繼續,創意仍然源源不絕。即日起到6月28日,國家大劇院又將迎來其「歌劇節」,除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威爾第經典歌劇《假面舞會》等大製作外,還將推出另一部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原創歌劇《運河謠》,演出將以京杭運河為背景,描述運河上的人們跌宕起伏的命運與說不盡的悲歡離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