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東征雕像
近年來,紅色經典成為媒體與社會輿論熱議的話題。紅色經典的範圍既包括旅遊景點,也包括文學、藝術、歷史或社會發展。總之,與革命戰爭年代的烽火歲月具有正面關聯度的,都可以用紅色來概括。
曾經有一段時間,文學界討論過一個話題:紅色經典的側重點究竟是紅色還是經典?如果側重點是紅色,那麼,一切紅色的產物都可以被稱為經典?這似乎有違藝術審美的規律與法則。如果側重點是經典,那麼我們就可以在這些紅色產物身上發掘出一些紅色以外的藝術細胞與特質。從這個角度來說,紅色經典,自然應該側重於經典,而非紅色。
紅色經典的價值內涵是甚麼?回答這個問題恐怕離不開對紅色的理解。為何火紅年代的一切事物會被冠以紅色的字眼?首先,紅色代表熱情,代表著不斷進取。與維持現狀的保守主義思潮相比,紅色代表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一種不滿足於現狀的改造現實世界的精神,一種對不公與不義進行徹底批判的勇氣與鬥志,這些都是紅色應當具有的基本特徵。因此,我們應當明白,紅色不是標籤化的意識形態符號,它在本質上仍舊是進步主義思潮的體現。審視紅色產物,應當有客觀與中立的精神與態度。
如果紅色代表非意識形態的理想主義,則如今的香港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一個「祛紅色」或者「偽紅色」的年代。從「祛紅色」的角度來看,社會沉迷於利益與物質的追逐,思想性與道德性的沉淪不是一種被唾棄的現實,反而成為人人都接受的世俗法則;而「偽紅色」,則是對於歷史的回顧流於形式化的表面上,紀念活動也僅僅只是忘卻的紀念,毫無現實的意義與指向。人人對紅色的態度是冷感與嘲諷,這就是歷史在現實的折射,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以香港的歷史為例,香港的繁榮究竟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這個問題人們似乎沒有真正思考過,相反,大家已經有了一套公式化的思維,那就是——香港的繁榮,建立於殖民地政府的良好管治與廉潔高效。因此,香港能夠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能夠成為東西方貿易的轉運港,能夠成為璀璨奪目的東方明珠,都來自於殖民地時期的精英與權貴。
但是香港的繁榮難道僅僅只是殖民地時期的精英管治效果達成的嗎?拋棄歷史的陳見,我們應當知道,推動社會進步的,除了精英,還有大眾。在此,不得不提到發生在1967年的反英、反殖民抗暴風潮。這是一場對本港的歷史走向與社會輿情心理影響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是很多人至今都傷心落淚的話題。不可否認,這場稱為「六七暴動」的社會運動,有著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有些時候顯得過火和過激。但是,如果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殖民地政府貪污、腐化,香港人民生活困苦、小市民感到絕望,加上殖民者對本港實施高壓式統治,成為後來民眾抗爭的導火線。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這場激烈的社會衝突,才有了後來的殖民地政府在施政上的改善,才有了後來香港經濟的騰飛。如果僅僅將這個歷史事件貼上意識形態的標籤,從而忽略其背後的民生、民權問題與動因,這既是對歷史的反動,也是對歷史的背叛。
然而,現實環境中,香港1967年抗爭運動的很多當事者,至今都被社會標籤了。整個社會氣氛,至今都在用「土共」、「左仔」等詞彙來形容這些在自己年輕時代付出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的人。我們應當明白,沒有他們的付出,便沒有今日香港社會的進步與繁榮,也沒有後來年輕人的出頭與上位。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歷史,這是一段不能夠被否定和歪曲的歷史。我們知道,紅色經典也是經典,我們應該明白,這些曾經為香港繁榮奉獻了一生的香港人,理應得到社會正面的評價。他們的義舉也在昭示後人:紅色代表著正義、平等與自由,代表著對民主社會的不懈追求,代表著對民眾幸福的期待與渴望,任何為政者,都應該傾聽這些聲音,做到政為民治、利為民享、權為民有。 ■文、圖: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