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三坊七巷 (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三坊中的衣錦坊。網上圖片

盧一心

 三坊七巷何以會出現如此之多的歷史風雲人物?按當地人講,是因為附近的金斗河和安泰河圍繞著三坊七巷,形成一個人字叉開,活像一本書,所以這裡的學子格外會讀書和出仕。這樣的解釋是否有道理,其實是不必去窮究的,人心所形成的定見有時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沈葆楨母親不是別人,而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的妹妹,可見關係密切。林則徐的事跡,稍作簡介。林則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他對西方文明成果採取積極的了解和吸收並為我所用的態度,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之開風氣者。目前三坊七巷旁的澳門路就有林則徐祠堂。由此可見,三坊七巷跟林則徐家族的淵源甚深,也因此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

 其實,有關林氏家族,公平地講,也可以說是沈氏家族,還有一個歷史人物值得一提,他就是在甲午戰爭後,從郎官巷出去的林旭。他的妻子沈鵲應,正是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的孫女。當年的他,只有23歲,因在京和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一起參加康有為發動的「公車上書」行動,要求變法而受到重視,很快被授予四品官銜,協助光緒皇帝處理各種政務。當時光緒的詔書多為林旭所寫。只可惜年輕的他滿腹才華還來不及充分施展,維新變法即告失敗——光緒被囚,林旭則與譚嗣同等人一起,被處腰斬。臨刑前,他仰天長嘯:「君子死,正義盡!」然後大笑,聲若洪鐘,連劊子手也失色。林氏家族果然轟轟烈烈。

 不過,在三坊七巷裡,像林氏家族這樣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並不鮮見,譬如 「近代陸軍之父」曾宗彥;清末著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還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 「五四」運動引發者林長民;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世紀老人」冰心等百位先賢,無一不是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但我似乎更在意的是,這些歷史人物為何會集中在三坊七巷,而不是散落在各地或各大中城市中?須知,如果把福州這樣的省會城市放在全國,跟北京、上海、西安等比起來,雖然也匯集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澱和人文寫照,但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有所不如,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一條街出現大大小小100多位光照歷史的人物,恐怕也是以上大都市所難以找出來的,這就是這條街讓人好奇的地方,更可貴的是,這條街目前尚保存完好,而且,2009年7月19日,已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並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福建省開始將三坊七巷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目前,正在緊鑼密鼓運作之中,相信定會獲得成功。

 三坊中的衣錦坊,被排在「三坊」中的第一坊,足見其重要性。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裡去。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了。歷史人物影響力就是不一樣,在世時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地方上還以之為榮,千秋萬代。當然,也有不少落得罵名,還有些在世時其實是飽受委屈的。然而,歷史畢竟是公平的,褒貶自有公論,也會得到相應的澄清和淘洗。不過,同時我也在想,歷史上為何會有那麼多人爭著去當官,除了個人能力之外,恐怕光宗耀祖也是世人心中永遠惦記著的一件大事。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顧名思義,文儒坊是文化官員和文人墨客聚居的地方。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可見,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不過,這個坊真正出名應該從明嘉靖年間開始。文儒坊最著名的歷史人物應該是陳寶琛,他是清宣統皇帝老師。當然,陳家五代都中進士,也讓這條坊名聲大振。據記載,這個家族自明嘉靖年間走出第一位進士後,持續若干代,一直在科舉路上凱歌高奏,在清同治、光緒時達到頂峰。那時陳家七個兒子,除第五子早亡,其餘六子皆中舉,其中四個進士,三個翰林,長子就是陳寶琛。此外,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可見,這條坊確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不過,明代抗倭名將張經,還有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裡,可能是人們意想不到的。由此看來,這個坊真是文武雙全。

 三坊中的第三坊是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遊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以上只是對「三坊」作簡單介紹,「七巷」就暫且不多說了。

 中國的坊巷文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延伸出坊巷制度出來,那是另一回事,也暫且不說了。有意思的是,古樸的坊巷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並得到保護,竟和那些已經作古的名人有關,這到底該如何解釋有時候也實在很讓人費心思。也因此我在想,這些古樸的坊巷到底還能夠「活」多久?其實這也是很難講,估計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但歷史還是不停地往前走這是沒有人能夠阻止的,未來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也是沒有人能夠知道的,現在,我們只須好好看護並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就可以了。「世紀老人」冰心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鄉》中,留下了對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記得在我11歲那年(1911年),從山東煙台回到福州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內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六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就成了我的樂園……」這樣的描寫和記載,必將並且已經寫進三坊七巷的歷史了。

 一代大學者和翻譯大師嚴復也是從小生活在這裡,並在這裡念私塾。嚴復是滿腦袋裝著中西文化的人,他力圖通過翻譯把西方進步思想介紹到中國,以改變中國落後和保守的面貌,然而,最後連他自己也萬萬沒有想到,他會在人生最後時刻,在自己的寓所裡發出一聲聲沉重的嘆息,然後去世。從1895年2月開始,嚴復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政論文章,「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不變於中國,將變於外國」,一系列振聾發聵的思想政治主張從嚴復的筆端流出。1897年,由他翻譯的《天演論》發表後,迅速在維新人物中間流傳。梁啟超第一時間讀到了它的手稿,讚歎不已,康有為稱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連孫中山拜會他時,也謙恭地說「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耐人尋味的是,他曾在報上痛陳鴉片害民,自己卻無奈染上煙癮。他曾大聲疾呼廢除八股,自己卻四次參加科舉。直到臨死前才猛醒,並告訴兒孫: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一代大學者和翻譯大師就這樣走了。

 其實,從三坊七巷傳出來的嘆息聲持續不斷,嚴復的聲音比較獨特而已。

相關新聞
從地面上蔓延開的姿態——《青苔》 (圖)
每月一薦:打工皇帝的武林秘笈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 31/03: (圖)
要刊書事:Time《時代周刊》02/04: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er《紐約客》09/04: (圖)
要刊書事:The Guardian《衛報》04/04: (圖)
歷史與空間:三坊七巷 (下) (圖)
古今講台:猜謎語「屈原」
豆棚閒話:文人相親 (圖)
古典瞬間:晉人吃喝的瘋狂
詩情畫意:雙 拐
百家廊: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 (圖)
翠袖 乾坤:藝人愛不愛狗仔隊?
天言知玄:你就是奇蹟
琴台客聚:人生約章
杜亦有道:利益或好奇
隨想國:公 案
路地觀察:豐臣公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