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面向民族的國民教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近年來,本港社會有一股輿論氛圍,某些人試圖打造所謂的「城邦」意識。城邦意識的核心是什麼,就是建構以香港自身為主體性的文化體認觀念,並且以這種觀念作為視角,來看待周圍的事物與人情,進而形成一種難以名狀的文化、族群甚至國家層面的認同思想。可見,這是一種極其危險和錯誤的觀念。

 提出本港城邦化概念的人缺乏最起碼的歷史常識與哲學思考,其做法更是逃避國家認同的行為。在古希臘,城邦具有相對意義的獨立性,這種獨立不僅僅是政治制度的獨立,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層面的主體性。以雅典和斯巴達兩個城邦為例,它們的文化屬性完全不同,一個具有人文主義和公民精神,另一個則是徹底化的軍國主義集體,同樣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邦,其文化內涵完全不同,可見,將一個城市比喻為或者看作是城邦,都是需要對歷史進行充分考究和研讀的一個行為,而不是武斷的結論或是情緒的發泄。然則在香港,城邦概念背後的文化內涵,則具有一種脫離中國文化的傾向。一個必須承受和直面的事實是,在本港高叫城邦意識的人群,心中隱藏的殖民地戀舊情結,是不言而喻的。每一次在本港發生的社會運動,這些懷有城邦情緒的參與者,有一個最為凸出和明顯的標記,就是港英時代的龍獅旗。龍獅旗的背後,是部分香港人對當下文化走向的抵觸與反彈。

 事實上,產生殖民地後遺症,是英國殖民者深度殖民的後果,因此,在這種深度殖民基礎上形成的所謂城邦觀念,在本質上也就是一種殖民地戀舊情緒。這種情緒將思維停留在殖民時期的歷史熏陶中,回避了當下的社會文化所面對的具體問題與困難,同時對青年一代的香港人產生了極為明顯的誤導,導致他們不能夠正確面對未來的文化取向與選擇。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國民教育的重要性。

 國民教育的內涵究竟是什麼?本港社會爭論不休。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國民教育的基礎含義就是增強本港未來一代人的祖國認識與祖國認同。從旗幟鮮明地反對城邦論的角度來看,國民教育首先是讓本港的未來一代人能夠明白香港文化與自身的連接點究竟是本土還是大中華。事實上,將這二者進行對立一直是有心人士的做法。真正的香港本土——如民間的很多風俗、信仰,實則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準確地說,是有香港特色的嶺南文化,也是有香港特色的中華文化,香港的文化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祖國文化的範疇。因此,試圖以空中樓閣的形式建立所謂的香港文化認同,必然會遭到失敗與唾棄,也是違背基本的歷史潮流的。

 要消除城邦論在香港年輕一代人心中的負面影響,增強國民教育是根本途徑,也是重中之重。例如,書法的教學應當成為國民教育的一種形式。民族文化與國家認同教育,不僅僅是抽象歷史的價值宣導,同時也是具體的文化意象的組合與分拆。書法作為中國人傳統文化的範疇,若能夠成為本港青年一代學習、模仿的對象,則更加能夠讓香港的年輕一代體會到香港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上下位關係,也能夠在複雜多變的文化環境中,正本清源、確立核心價值觀與信念。

 國民教育,應當面向民族,也應當從民族情、同胞愛的角度來分享歷史的語境與現實的需要。這不是空洞的歷史說教,而是本港現實需要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打破殖民地圖騰的崇拜,打破留戀舊時代的神話,所需要的,絕不僅僅是政府單方面的作為,更加有賴於社會各界能夠以包容的胸襟去面對香港的過去、當下與將來。若只是單純割裂香港與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只會導致認同的模糊與價值的錯亂。中國的歷史不曾拋棄香港,因而香港的現實也不能夠自外於中國文化而存在。國民教育,必須面向民族、面向現實、面向當前的香港年輕人,這是提升整體文化素質的方式與方法。教育的核心理念不能夠有所動搖,但是實踐教育理念的形式則多種多樣。面對不同思潮湧動的現實,咬定青山不放鬆,才是最佳的做法。文/圖:徐全

相關新聞
百家廊:生命的感動
翠袖 乾坤:通識科考試毫無意義
跳出框框:桃姐(卿婆)
琴台客聚:所謂屌絲的柔情
生活語絲:可憎的男人
思旋天地:曙光將現
網人網事:平等安心一切時
書法中的中國心——容浩然書法作品賞析 (圖)
面向民族的國民教育 (圖)
生活藝術哲學家施密德:「優化」幸福 (圖)
書評:青春小說的夏天味道《闖關45億!》 (圖)
徵稿啟事
書介:水面波紋 (圖)
書介:麥田裡的老師 (圖)
書介:陳可辛.自己的路 (圖)
書介:交換 (圖)
書介:熊的王者—俄羅斯的權力邏輯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