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生活藝術哲學家施密德:「優化」幸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威廉.施密德。

 威廉.施密德(Wilhelm Schmid)認為,致使現代人不幸福的罪魁禍首,正是新時代扭曲的幸福觀。這些幸福觀,唆使人們一刻不停地為幸福奔忙,迷戀極致而持續的快樂。而極致與持續,恰恰是幸福的絆腳石。在這位德國生活藝術哲學家看來,如何攝取適量的幸福「度」,「優化」幸福,才是獲取幸福的關鍵所在。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章蘿蘭 上海報道

幸福是甚麼?

 威廉.施密德,研究生活藝術領域的德國哲學家。雖然中文版剛剛面世,施密德在西方已是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僅《幸福》一書,就被譯成荷蘭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拉脫維亞語、芬蘭語、丹麥語和塞爾維亞語等數十國語言。應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邀請,施密德攜《幸福》來華,分別在北京、上海與周國平、畢淑敏、慕容引刀等中國作家舉辦多場大型對話活動,並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古時人類為生存壓力所迫,幸福感並不受重視。不過近年來,幸福在世界範圍內陡然躍升為平民話題,四處蔓延著追逐幸福的狂熱。但在施密德看來,全球幸福狀況依然堪憂。除了作家,施密德的另一身份是哲學心靈撫慰師。1998至2007年間,他曾定期在阿爾比斯河畔的阿福爾特恩診所提供過長達十年的哲學心靈撫慰服務。在與病人談話時,施密德發現,對幸福的追求居然會發展到讓人終日惴惴不安的地步。也正是這段經歷,促使他重新思考幸福的定義。

 在《幸福》一書中,施密德剖析了幸福的三個層次—運氣、快樂、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運氣取決於機緣與命運,這一層次的幸福可遇而不可求,但對於其他種類的幸福,我們大有可為,因此人人都可以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幸福。關乎幸福的解答很多,施密德的獨特之處是,這些淺顯易懂卻又深具哲學底蘊的幸福觀,強調以入世、積極的態度,應對現代人的精神危機,比如他提出,不封閉自我,盡力創造與社會的關聯,對獲取幸福具有正面意義。

快樂心理學

 施密德認為,世人對幸福的狂熱追求是一種病態,凡事皆有度,幸福亦不例外。極致和持續的快樂非但不值得追求,甚至會導致不幸。他以流行音樂巨星羅比.威廉姆斯為例,威廉姆斯喝特濃咖啡感覺特爽,為了一直保持這種超爽的感覺,居然發展到每天要喝36杯,最後不得不向專業人士求助,「佳餚可口,連吃三份就感覺難受了;美酒甘甜,快樂卻不會隨著杯數增加而增加;話語投機,總有意興闌珊的時候,快樂極致化的效果並不好,因為接踵而來的是極大的不快。」

 由於持續狂喜的結果必定是精疲力竭,施密德指出,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快樂「極致化」,令其達到最高程度,而是「優化」,找到最合適的「度」,惟有少數人能處於幸福最佳點,這才是恰到好處的劑量。他進而分析道,對不同的人而言,「度」也不盡相同,只有經過反覆嘗試、糾正錯誤之後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幸福「度」。

 對快樂索取無度,正是痛苦的根源。人生自有高潮低谷,在施密德看來,美好的時刻之後,能夠坦然接受快樂暫停時,單調、灰色、日常的生活,才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對待快樂,施密德心態甚佳,「只要有一天過得無比充實,度過單調乏味的一百天就是合理的。」至於不幸與苦難,更是被施密德看作是幸福感的催化劑,它們的存在能夠有效提高對幸福的感知力,因若沒有不幸與苦難作對比,又怎能凸顯幸福的可貴?

老子的鐵桿粉絲

 作為哲學家的施密德,對中國哲學也是造詣不淺,而老子是他最喜歡的中國哲學家。非但如此,施密德似乎還是老子的鐵桿粉絲。他透露,老子的《道德經》有十多個不同的德語版,每出一個新的版本,他都要如飢似渴地讀之而後快,以求自不同的翻譯中全面透徹地領悟《道德經》。而在他自己的哲學體系中,也能找到老子的影子。在《幸福》一書中,施密德就寫道,幸福就是個體順應自己的天性,人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給一件事情、一種形勢或者另一個人,或被動或主動地忘記自我,讓生活做主,頗具「道」的深意。

 雖然施密德指導人們恰如其分地追求幸福,但他始終認為,真正幸福的人,從來不會考慮幸福。既然如此,《幸福》一書是否會因提醒更多的人去追求幸福,反而導致他們不幸福呢?施密德聽聞此言哈哈大笑,隨後迅速「兵來將擋」,「會對《幸福》這本書感興趣的,一定是感覺不幸福的人!」談及諸如「星期一綜合症」、「節後綜合症」等職場焦慮,施密德反問:「如果沒有星期一,又怎能顯示星期天的可貴,若每天都是星期天,遲早會感覺乏味!」

 施密德有著德國人的嚴謹,他不是率性而為的藝術家,而是勤奮自律的多產作家。他的每一天都精心規劃,寫作節奏也是井井有條,始終堅持每天都要完成一頁稿紙的作品。施密德正在寫作的下一部作品將圍繞摩登家庭,他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獨居,傳統家庭成員之間的紐帶已經斷裂,友誼在新型摩登家庭中開始佔據越來越主要的位置。《幸福》之後,另外兩部著作《慾望花園中誕生的哲學》、《愛的新發現》的中文版亦將很快在中國內地面世。

 「香港書展是什麼時候?」剛剛落座後,施密德就迫不及待地詢問本報記者,採訪結束後,又叮囑記者一定要將今年香港書展的具體時間發郵件告訴他。施密德說,香港書展是他最感興趣的書展,希望今年可以有機會赴港。

相關新聞
百家廊:生命的感動
翠袖 乾坤:通識科考試毫無意義
跳出框框:桃姐(卿婆)
琴台客聚:所謂屌絲的柔情
生活語絲:可憎的男人
思旋天地:曙光將現
網人網事:平等安心一切時
書法中的中國心——容浩然書法作品賞析 (圖)
面向民族的國民教育 (圖)
生活藝術哲學家施密德:「優化」幸福 (圖)
書評:青春小說的夏天味道《闖關45億!》 (圖)
徵稿啟事
書介:水面波紋 (圖)
書介:麥田裡的老師 (圖)
書介:陳可辛.自己的路 (圖)
書介:交換 (圖)
書介:熊的王者—俄羅斯的權力邏輯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